做好防灾减灾,筑牢安全“屏障”

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紧盯灾害事故发生前的隐患和征兆,通过强化信息预警、资源配备和应急处置等举措,打好防灾减灾的前置战、主动战,把事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因暴雨、暴雪、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引发的各类事故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痛的同时,也再次凸显出灾害信息提前预警的重要性,气象部门应该主动联合城建、交通、国土、林业等部门,加强对重要时间、重要区域、重要点位的灾害信息分析研判,一旦发现有较大的风险隐患,必须第一时间借助广播、短信、抖音等载体滚动发布预警提示,发挥出灾害预警信息的“哨兵”作用。另外,各相关行业部门也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常态化开展对高切坡、路基、桥梁、地灾点、地下管网等重点部位的监测,及时消除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共同把灾害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面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还要加强应急物资、场所、人员等资源配备,打有准备之仗。如今,从热成像生命探测仪等高端救援装备的运用,到会展中心等“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民兵应急队等基层自治组织,到蓝天救援队等专业救援力量,我国在应急资源储备上取得了显著进步。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拥有126个中央级储备库,储备了955.2万件应急抢险救灾物资,组建了各种专业救援力量约3.4万支。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大型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更无法挽回。对此,我们要遵循“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基本原则,把应急资源准备得更充足一些,把应对流程考虑得更周密一点,让防灾减灾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灾害面前每个人都不能心存侥幸,当前“防”的问题短板仍然明显。为此,防灾减灾的工作应该干在平时,落实在日常,把应急处置作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必修课”,一方面防灾减灾部门要建立统筹调度机制,防止灾害出现后人员不听号令、各自为战的现象,要针对常见的事故类型,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合力织牢防灾减灾“防护网”。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发动、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等方式,着力提升基层普通人员灾害识别和自救能力,真正做到在灾害来临之时从容应对,有序处置。

防灾减灾,重于泰山。让我们携起手来,把“防”字根植于心,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共同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社会环境。(作者:宜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张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