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组之“变”

宜都融媒讯(通讯员 高倩)“我一把年纪,不中用了,出力的事情做不来,但是我可以跟大家提供后勤服务。”92岁高龄的朱爷爷提着刚泡好的茶水来到沟渠边,颤颤巍巍地说道。

“以前大家各搞各的,现在拧成了一股绳,干活更有奔头了。”老张夫妇一边擦汗,一边说笑着继续清理着沟渠中的杂草。

5月24日,在宜都市聂家河镇聂家河村六组的排水沟内,一场“清渠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今年3月,聂家河村六组被定为共同缔造试点,在专班一次次入户走访中,村民们呼声最高的就是排水沟内淤泥杂草堆积过多,导致水流不通,积水倒灌至农田,影响21亩茶园的种植。

如今,村民们出资、出力、想主意……近2个月的时间,村民从被动变主动,从牵挂变心安,近40名群众参与清渠行动,参与率达76%。

在这一处处“小”治理中,展现了共同缔造的“大”智慧。

动员,心思更齐了

聂家河村六组白田坝湾落毗邻241国道和218县道,靠近村委会,该片区地理位置较好、人口较为集中,现有村民69户201人。

启动试点之初,聂家河村引进市共同缔造宣讲团,到村开展宣讲,培养了一批共同缔造试点“排头兵”。驻点专班与村干部走进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实地勘查近10次,召开碰头会议6次,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后,才初步形成了契合该片区实情的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开展过程中,通过组织召开2次湾落会,分批组织湾组户长和党员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后,村民对接下来在自己家门口要做的事逐渐有了清晰地认知,甚至还有村民主动站出来,同专班成员一起,到村民家里收集意见,为党员志愿者带路。但也有部分群众始终认为,干部来访就是走过场、完成任务,不愿多说也爱答不理,“如何敲开群众的口”成了难题。

驻点人员先后与市级专班面对面交流经验3次,并于每周一、周五召开村级联席会,听取各方意见,及时调整了实施方案,于是走访频次由起初的一轮增加至两轮、三轮,工作队员也由起初的“泛泛而谈式”走访变为“带着问题去”走访。

在一轮又一轮的走访中,干群关系更紧密了,彼此的了解也增加了,小队伍变成了大队伍,奔赴美好未来的路上,六组村民的心齐了。

走访,意愿更明了

走访初步定为三轮,第一轮为“全覆盖式走访”,涉及该片区69户201人,其中有5户因家中无人,未能面对面交流,专班人员采取了电话沟通的形式。

目前,第二轮“带着问题式走访”正在开展当中。但,有些群众不愿开口怎么办?“办好居民‘微’实事,共同缔造‘大’民生,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驻点专班组长刘登高如此回答。

谢家金反映生活用水水质不好,专班赶忙联系镇水利负责人积极参与回应;胡学清反映村委会旁公厕周围环境不好,村委会分管负责人立即培训公益性岗位人员,要求加强日常监管;黄传益反映门口堰塘的水管阻碍堰塘用水,专班及时联络镇水利负责人到现场进行勘察,并购买了100米水管进行水管改道……

一个又一个小问题的解决,群众从担忧到心安,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亲近,群众反映的身边的问题也让村民们的意愿更明了,大家渐渐打开了“话匣子”,主动表示要参与共同缔造。

再次入户交流,共计52户提出意见建议,其中共性问题4条,个性问题11条,问题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两方面。

治理,力量更大了

走访过程中,得知该村一残疾人经常膝关节疼痛难忍,村党总支主动联系本组乡贤汪宗菊为其捐赠了暖心护膝;一位老党员得知要整治乡村环境,示范带头主动拆除了自家的钢架棚;还有一些热心村民主动当起了“规划师”,提出了解决公共路面黑化后因地势落差,部分农户家门口积水顽疾的措施……

如今,聂家河村六组已然初露共建共管的新风尚。目之所及处,环境变美了,沟渠变通了,田地变绿了。

下一步,聂家河村将顺势而为,组织村民成立自治理事会,让曾经的“排头兵”“规划师”变为“监理员”“治理师”,一起改造、维护共同的家园。每月,理事会将持续组织村民召开议事会,不断改善环境、完善治理,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壮大共建共管共评的群众力量。

“共同缔造的过程,也是聚拢人心的过程。我们将持续扎实推进入户走访,巩固试点成果,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号召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守护环境、协助村级管理中来,逐步实现村级治理向‘自治共管’的转变。”该村党总支书记郑文健满怀信心地说。

(责编:向姝 李华 审核:党艳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