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绿色,是这样形成的

——探秘宜都创成全省首个县级国家森林城市

骑行爱好者在九凤谷景区绿道骑行。本报通讯员 宜轩 摄

长江岸线生态复绿工程正式启动。本报通讯员 宜轩 摄

近日,宜都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的消息点燃了朋友圈。宜都总是以“首创必成”之态闯入人们的视线。

论森林覆盖率,宜都不及山区县;论生态治理,宜都任务艰巨。是什么让“创森”的梦想照进现实?“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宜都坚持的思路成就了它的出路。

记者深入宜都探访,记录下三个“创森”的小故事。

护绿——

绕道200米为古树让路

宜张高速王家畈段,一棵500年的古朴树矗立路旁,宁静安详。

“路前后笔直,唯有这段,避直就曲。”王家畈林业站站长吴忠华说,曲是为了护树。

2013年,宜张高速修建。按照原方案,高速路要穿过树。村民不同意,扛着铁锹去抗义。修高速,每百米成本增加近千万元,改方案谈何容易?

在高速指挥部最后一轮征求意见时,时任王家畈镇党委书记的刘建宏站出来:“树砍不得!”

“移走?”指挥部中有人建议。

“只能绕!”刘建宏语气坚定。为了护这棵树,他十次来村里。林业工作人员告诉他,古树若移动,成活率不高。

古树搬走了,故事就没了,传统如何继续?村民诉说着担忧。经过几百年的生长,古树的根已将前面的一尊石碑环抱,二者浑然一体,讲述着这个村500年前的故事。刘建宏做足功课,说服了指挥部。方案修改,向外偏移200米,成本增加5000万元。

在宜都,森林覆盖率不如山区县,而人人护绿的决心可见一斑。从村民到干部,对待树慎之又慎。 

增绿—

开矿者变身“植绿人”

“等明年开春,山上就更绿了。”10月20日,宜化邓家冲采石场负责人陈勇刚满眼期待。与之前“采矿者”的身份不同,他成了一名植绿人。

2017年9月,邓家冲采石场收到了关闭的通知。“灰岩优质,眼前销路正好,我们希望再投入提档升级!”陈勇刚向国土局申请。“临近天龙湾湿地公园,在清江与国道的生态核心带内,必须关。”宜都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邓书生态度坚决。

“湿地公园、生态核心区、必须关!”政府部门做工作常说的几个词嵌在陈勇刚的脑海里。不久,他和矿工们来到相隔一公里的天龙湾湿地公园。“这里,还真不错!”他们停下脚步,看青山碧水,享受自然。“这边山水如画,那边矿山裸露。”陈勇刚突然发现,关闭还是继续,答案如此明了。

一周后,陈勇刚向宜化集团提出尽快关闭的建议。两个月后,宜化邓家冲采石场正式关闭。

今年4月,企业拿出200万元用于矿山复绿、生态治理。陈勇刚和他的矿工们,变身植绿人,为开垦10年的矿山披上绿衣。

每个增绿的故事背后,都是一场“清、关、退、拆、治”的硬仗,是“小利益”与“大利益”的较量。破生态治理的难题,宜都靠政府部门决心坚定,更靠企业家观念转变。两年来,宜都由“污染者”变身“植绿者”的企业有百余家,企业成为复绿的主体。如今,12公里岸线上树木挺拔,88.99公顷矿山绿色重现。

固绿——

教育催生绿色小卫士

“妈妈,皮草是动物皮毛做的,不要再买了!”宜都市小学生李萌萌的请求,改变了母亲王女士多年穿衣的习惯。

就读于杨守敬中学的学生龙昊,监督家人和朋友,自带餐具不用一次性碗筷;自带布袋子,不用塑料袋。父亲龙先生笑言:“孩子定下的‘铁规’是我们全家的准则!”

二年级学生马媛,听说家里要买车,抢着发言:“我们买环保汽车好不好?”……宜都的孩子个个都是绿色小卫士。五年前,情形却大不相同。

那是2013年春天,陆城一小的学生去文峰公园春游。孩子们放风筝、野餐,好不热闹。等到下午整队时,副校长何兰华发现,草地上满是垃圾。作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她痛心之余更觉生态教育的紧迫。

回校后不久,何兰华在全校组织了一场“生态大讨论”,一个“生态童年”教育的课题被提到桌面。学校通过生态大视野、生态大课堂、生态大课间、生态大实践四种方式,培育学生的环保素养。

2016年,“生态童年”教育在宜都全市推开。今年9月,宜都市生态环保教育读本《图说绿色生活》正式出版,宜都生态教育有了首本地方教材。

本报记者陈璐 本报通讯员朱灿义

(责编:党艳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