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夏日香




文 潘祖德

前些年,听说厄尔尼诺现象和全球气候变暖,会助推未来夏季气温走向新高。后又获悉,太阳黑子进入活动高峰期,农历甲辰年将出现前所未有的酷暑。果然一一应验,2024年遭遇四十天超长三伏,烈日炎炎、热浪炙烤,40℃以上的高温天气也不再稀罕。

家住鄂西南山区的老成家,早已为孩子们备好防暑“预案”,强调一旦发布黄色预警信号,务必提前进山避暑,确保每一位家庭成员平安度夏。跟往年不同,今年的暑热似乎来得更早一些,老成家祖辈孙辈相处的时间更久一些,感悟美丽乡村的机会也更多一些。

成家仰仗的背景山是野猪岭,漫山遍野除了松、枫、栎树及各类杂木丛林外,大片可见的便是疯长的野葛叶。据说密林深处野猪成群,葛叶葛根成为它们的天然美食,山泉溪流成为它们的营养玉液,岩洞土窝成为它们的舒适巢穴。不见雨雾的山岭,方圆数十里轮廓清晰,山连着山、岭牵着岭,内外多环,错落有致;有的呈“W”波澜状,有的为“M”房架形,群山屏峰,鸟语脆鸣,层层叠叠,满目苍翠。

成家权威主人名光景,老辈排行数他最小,人称“幺老”。老人今年八十有三,敢叫他“景幺老”的人已寥寥无几。同村相好的老哥们仅剩三五个,一直这样称呼;爱取乐爷爷的几个大孙子,知道爷爷开心时也可以这样叫。怨不得小屁孩,见有小家伙进山,爷爷总是先没个正形儿,或佯装不识故意撩问“借问谁家公子”,或嘲笑衣着时髦的“知识青年下乡”,或耍文暗喻晚辈长时间不归“少小离家老大回”。孙子们熟识爷爷秉性,从来没计较过,反倒喜欢跟爷爷斗嘴,回应什么“吾乃野猪岭景幺老劣孙”“本次下凡专看老幺(精)”之类,随后可闻的便是一阵爽朗的笑声。至于曾孙们年幼,间隔时空久远,除了邻近几个,很多不再熟悉,景幺老也就开不起玩笑了。

曾祖父在鄂西南乡村,大多被尊称为“太公”或“太爷”。景幺老膝下五个儿女,再往后添了八个孙辈,而且大多已经成家立业。孙辈又添子女,有的还是二宝,成家可谓儿孙满堂、四世同堂。面对曾孙辈的小伢小丫,能准确分辨出名儿来就算远离“老年痴呆”了。

景爷老伴姓钱,也是八旬高龄的健康老人。年轻时,她慧眼相中邻村篾匠、聪明能干的成光景,从山的南边嫁到山的北边。没曾想,成家周围还有一大帮钱姓邻居,论辈分都是钱婆的晚辈,从那时起很多人称呼她为“钱大姑”,至今仍有不少人这样叫。钱姓外姓都一样。方圆数里,有不知道老人名字的,却少有不认识钱大姑的。

成家老屋就在野猪岭下的佛手坡山腰。每到傍晚,从山下湾冲能见到老屋上面隐约闪烁的灯光,可来到山脚向上攀登,由于植被茂密,却又很难判断出这家老屋的实际位置。目前,陪伴景爷住山的还有大儿子和儿媳。长子不到六十岁,是提前办了病休的公路养护工。

长女虽然近嫁山下一户农家,离娘家不足三里地,但随孩子们外出,照顾孙宝读书又有好几年了,房子锁着一年上头少见人影。二儿子同住一村,已满五十五岁,还在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

俗语道:变畜要变猫,变人要变幺(小的)。上面几个哥哥姐姐深信不疑,始终念叨70后的小弟小妹就是命好有福气。说是命好有福气也不无道理,成家三儿子和小女儿多读了书,有文化,也有机遇,年轻时分别在荆州和本地参加工作,属于体制内的人。兄妹俩上下班比较有“节奏”,工资收入也相对稳定,还多出不少公休时间。

在景幺老和钱大姑眼里,五个子女中,回来次数最密的要数幺女锦花了,其次是小儿子成岭一家。相反,年岁大点的三个儿女,即便离得近,也很少有空过来陪父母坐坐,一般得等到逢年过节或两老生日才能会面。不过成年的孙子们,有时路过或专程回来看望他们的机会还比较多。景爷年过耄耋,头脑却胜过花甲之人,异常清醒。

儿女们不止一两次动员二老下山居住。景爷反问,留住佛手坡有甚不好?都几十年了,生态食品、纯净水源、免费氧吧,还可以劳动保健。说到激动处,他甚至跟孩子们摊出“底牌”,未来的日子不算多,如果自己先“走一步”可以把婆婆接下山去住,要是婆婆先“走路”、自己的手脚又还活泛,谁也甭操心请他下山居住的问题。

见父亲如此坚定,儿们并无理由否定,抑或武断决定老人的去从事宜,似乎都默认他的养老方案。小女锦花心思细腻,虽然当着其他人的面没有表明自己所想,但她清楚新时代的乡村老人,所面临的最大困扰已不再是财物问题,而是精神空虚、亲人陪伴问题。她知道,二老健在,尚可互相陪伴,生活在熟悉的山坡丛林中,顺其自然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做儿女的,要尽可能花一些时间,常回家看看。

年过五旬的锦花,自己也快成为奶奶级别的人。当老师三十年,积德行善、孝亲敬老早已成为她做人的理念。每逢节假,特别是到了暑期长休,她必然会挪出一段时间,带上些父母喜爱的食品和其他礼物,举家或是单独回娘家屋住上几日,一来陪父母说说话,让老人开开心,毕竟脚跟脚、手牵手胜过隔空视频;二来做做功课,让自己散散心,毕竟开窗见绿、自然清新,胜过城楼封闭。多年坚持,女儿承续,进山不厌其烦,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也同样感动着四周的乡亲。

锦花之女成慧,年满28岁,研究生毕业后回本市应聘,跟妈妈一样当了教师,履职某中学德育办。眉清目秀的慧儿,自幼便是外公外婆的“小心肝”。童年盛夏,父母忙活,城镇酷热难耐,外公常把慧子接上佛手坡,进入清凉无“痱”的童话世界。担心孩子玩不来,景爷变着法子逗乐小外孙,抓蜻蜓“请蚂蚁”,割棕叶“编蚂蚱”,去附近山洪沟搬螃蟹、捉泥鳅。外婆一门心思做好吃的,精心调理宝贝的生活,玉米浆粑,绿豆稀粥,油炸薯片和南瓜花,炖鸡蛋,还自制生态凉粉,采摘李子、野生猕猴桃、野葡萄等水果。

孙宝们成人了,都已奔赴各地创业,很难凑齐回家。钱婆婆嗔怪,就是老头子不给力,闹得好几回,连个“全家福”也没照成。

她说的是前几年夏天,儿孙们曾到齐过几次,农历七月初八这天幺老庆生,都是赶过来祝寿的。为办生日宴,景爷总是提前两三天赶集,背回家宴所需的各种食材。生日那天,近处的儿子媳妇、姑娘女婿早早过来帮忙,临近中午,两三桌客到齐后准时开席。结果每次,儿女们轮番敬酒,景爷一时兴起来者不拒,等婆婆忙消停后想起“全家福”合影,老爷子早已压着躺椅鼾声不息,小辈们只得离去。

今年暑假,锦花约女儿进山想“逐梦童年”,梳理梳理老家都存有哪些“香饽饽”、哪些“山贝贝”。这多年,在母女俩眼里,再美的公园比不过乡村山水,再舒适的江景洋房住不过乡下老屋。

提神醒目绿叶香。这是锦花淬炼出来的第一印象。她启示成慧,绿叶香永远是老家的主色调、精气神。夏日晨曦,山尖聚光,慢悠悠升起来,剥洋葱似的普照林地。放眼望去,树绿、草绿、庄稼绿、茶园绿,漫山遍野释放出丝丝叶香。佛手坡迎西晒,上午有一段阴凉时光,景幺老正好去地里打早工,说实话乡下老人是闲不住的。几亩地的玉米包子要掰回来,见缝插针几分田的绿豆成熟得捡回来。钱大姑留在家,为孩子们服务,打理生活。一早动手,烧水泡茶。水用的后山老井泉水,祖传的一口石缸固定在房东,能装个把方的水。原始的接水管道是竹筒,后换成塑料管,两者都有弊病,主要是冬不防冻。后来干脆换成全新的聚乙烯保温材料制成的水管,有土的地方还掩埋起来,确保冬天不破水管。尽管村里自来水户户通,可成家还是离不开透心凉的井水。钱老太太爱卫生,泡茶前有个习惯,所有茶杯都要端过去用一把枸叶清洗,井水下的瓷器一尘不染,天天如此。

沁人心脾百花香。这是慧儿住下几天后的切身感受。幼儿对颜色敏感,涂鸦绘画成为他们的偏爱。老年人不光是喜欢漂亮的色彩,还常常沉迷隐隐的花香。外公外婆颇能装扮起居的环境,分季、分色播种一片接一片的艳丽花圃。特别到了夏季,一般家庭避暑静伏的时候,正是老成家房前屋后百花绽放的巅峰。鱼塘里的荷花,池堤边的紫薇、指甲花,都是主打红色的花种;成块的南瓜、丝瓜,或平铺,或攀附,纵横交织成网状,凌晨至日出,绿叶衬仙子,黄花灿灿亮如金;夜来香、薰衣草,加上园田的茄花点缀,主打紫色系列,神秘而优雅。还有灵动的牵牛花,纯净的栀子花,富贵的美人蕉,时而呈蓝、时而现白、时而橙黄,让人眼花缭乱却又爽心悦目。成慧陶醉于七彩花色与幽幽暗香之中,由衷钦羡成家二老打造出来的世外桃源。她想,淡香方能久远,在佛手坡、野猪岭,或许更广阔的范围,虽然缺了大红大紫,少了名贵花种,但却赢得自然纯朴、芳香持续的百花园。

沉思回味泥土香。大地是农民的命根,景爷对女儿和孙女说,眼前的山山水水,都是天然宝藏,没一点雕琢的痕迹。有人认为,退耕还林了,种粮不值钱了,农村只适宜养老,“空心村”会越来越多。锦花有自己的判断,她觉得无论社会怎样发达,泥土的芳香永远不会褪去,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环境不断改善,总有一天,村民会像当初走出去一样回来的。成慧赞同妈妈的意见,认为泥土香“诱人力度”有限的关键,一是农副产品“收益”制约,二是农民种地成本高、农活太累,三是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依旧滞后,特别是后山村明显落后于城郊,所以“短板”仍在改革发展不够。

垂涎欲滴炊烟香。夏季的厨房酷热难耐,可在女儿和孙女回乡之际,钱大姑一点儿也不会生怨。平常与老头子习惯主食两餐,迟早饭多做点,傍晚吃点凉菜饭就够了,午间要是饿了可以喝点稀粥、懒豆腐汤什么的。儿们回来,老人立马调整餐饮时间,一日三餐顿顿不落。女儿锦花也很体贴,主动系上围腰换母亲做饭,孙女慧子也时常帮忙打下手。夏季蔬菜丰盛无比,年轻人觉得无需肉食,而且像西红柿、黄瓜、苦瓜、大蒜、胡椒菜之类都爱凉拌生吃,说是营养好减肥。老人家坚决不同意,坚持要“荤素”搭配,有时还心疼地责怪孙女不该节食“减肥”。所以,孩子们一回来景幺老最开心,餐桌上不是腊蹄炖黄瓜,就会有土鸡煨蘑菇,清蒸鲈鱼、红烧肉、猪肝汤,变着法子换新样,老爷子酒杯一端,感觉就像进食堂吃营养餐。远远嗅着油香,小馋猫蹭着掌勺主人的腿“喵喵”叫个不停;黑花犬不敢进门,却仰头紧盯厨房一动不动。慧儿用竹筷夹出一块骨头,猫犬像是锁定同一件“猎物”竞相追逐,随后传来各自怒发的护食恐吓声……

转眼又逢景爷生日,照惯例家里备足三桌饭菜。照顾到儿孙忙着,今年的生日宴定于晚间。这回奶奶想了却一桩心思,以防老头子酒后嗜睡,坚持要饭前先拍“全家福”,还特意叮嘱幺儿成岭,把最好的三脚架和遥控摄像机带来,原原本本记录兴隆家庭的活动。

“佛手坡的桃子甜不甜?”老寿星刚入座,锦花便大声问。

“甜——”伴随一片笑声,相机“咔嚓”定格了幸福瞬间。

夕阳映照下的群山,比其他时候更显轮廓;晚霞渲染的水波,比平常更显美丽。月光初现,万物开合,幽谷余香久久不会散去。





作者简介

潘祖德,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宜昌市散文学会会员,宜昌市职工阅读与文学创作“金书签”优秀会员。宜都市故事学会执行主席。作品散见报刊网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