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看小流域如何撬动乡村振兴大杠杆

——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中期评估观察

枝江陶家湖 谢华 摄


当阳玉泉河。 向冰钰 摄


夷陵墩子河。 夷陵小流域综合治理专班供图


枝江陶家湖。 迟肇秦 摄


宜都新桥河。 宜都小流域综合治理专班供图


远安鹿溪。 远安小流域综合治理专班供图


夷陵墩子河。 夷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引言

小流域,作为自然赋予的独立水文单元,以其清晰的源头、主河道及明确的分水岭,构成了50至200平方公里的集水区域。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全省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今年以来,我市以当阳市玉泉河、远安县鹿溪、宜都市新桥河、枝江市陶家河、夷陵区墩子河为试点,开启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篇章,旨在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治理之路。

眼下,时间过半,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如何?笔者进行了探访。

流域生态持续改善

当阳玉泉河,沮漳河右岸一级支流,典型的近郊岗地型小流域。

居民依山沿路星状分布,以单户或2-3户集中。加上地形复杂、空间有限,生搬硬套传统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构建污水管网和一体化处理设施,难度大且成本高。

积极寻求创新之策,当阳联合北京首创、宜昌宜润等环保专家,结合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在玉泉河试用BAF(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对分散式农村居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

三峡大学水污染控制实验室监测数据证实了这一技术的卓越成效: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指标降低了60%以上。

同步推进涵盖源头管控、过程削减、末端治理、生态扩容的“河塘同治”模式,玉泉河水质由Ⅳ类提升至Ⅲ类。

“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让能干什么的人干什么。”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各地瞄着这一目标,成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专家团队”的治理专班,有序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召开常委会、专题会研究部署,开展现场调研推进落实;工作专班走村到户、一线办公;专家团队协助编制规划,通过开展现场摸底调查,进一步明确现状特征及设施布局,制定评价指标及任务清单。

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短短半年间,试点流域生态已得到明显改善,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宜都新桥河小流域属季节性河流,6月至9月降水较为集中。确保流域水安全、水环境安全,是宜都面临的难题。

为此,宜都颁布了《新桥河小流域涉河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编制了《堰塘整治及管护技术指南》,正在研究起草《新桥河小流域农田灌溉管理办法》。通过河道整治、水生态修复和小微水体治理,新桥河的水质稳定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

远安鹿溪和枝江陶家湖等地,也通过各自的创新治理模式,实现了水质的显著提升。

按照“上游抓保护修复、下游抓绿色发展”的思路治山理水,远安鹿溪地表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推动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枝江陶家湖水质达到Ⅳ类,化学需氧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6%;以强化源头管理、提升自净能力、创新防污方式“三道防线”为突破口,夷陵墩子河出口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标准,总磷含量也呈明显下降趋势。

优势产业动能澎湃

“天下丛林四绝”玉泉寺、4A级玉泉山风景区,3A级景区玉泉谷……玉泉河流域内,10余处景观节点各具特色,年吸引游客近百万。

然而,面对游客过夜需求日均超500人的实际情况,片区内仅有103个床位的现状显得捉襟见肘。

面对挑战,当阳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积极探索“民宿+”模式,搭建村级平台公司,组建旅游联盟,联结市场主体,盘活闲置资源资产。通过“摸清现状、摸清需求、搭建平台、成立协会、组建联盟”的工作思路,将农家乐、采摘园、农产品、文化创客等与民宿相关联的元素聚合发展,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统一分客、统一结算。

截至目前,村级平台已经约定7445亩农田、550亩鱼塘、400亩山林、29户房屋;成立了玉泉河小流域产业联盟,链接28家行业主体,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营销、统一结算;新增隐竹民宿、三楚书屋、鑫乐汇农家乐、漫咖啡等4家新业态主体。

远安鹿溪是典型的山地型流域,上下游海拔差近1000米。特殊的地形、气候条件孕育出了丰富优质的特色物产。

过去,由于种植品种杂、规模小,村民发展动力不足。统一管理后,远安以产业链思维进行分工,扩规模、提质量、亮品牌,放大了产业优势。

擦亮“远安黄茶”品牌,远安有序推进品种黄茶种植扩面和低效茶园改造,加快建设标准茶园、智慧茶园,推广机械作业和社会化服务,抢抓乡村振兴网红人才培育工程的契机,省人大代表、鹿苑村党支部书记付炜炜“鹿村长”等一批抖音公众号跻身热榜。

鹿溪小流域内,特色小水果效益也开始凸显。董家村连片种植葡萄、草莓、火龙果等不到300亩,年产值将近10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今年有望突破30万元。

枝江陶家河流域,作为典型的粮油种植区,地处北纬30度世界水稻黄金生产带,拥有6000多年的稻作农业史。

探索 “127流转模式”和“721代种模式”,农村土地细碎、劳力老龄、管理低效等问题迎刃而解。小田并大田,便于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生产资料投入亩均降低128.95元,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11%、19%。增施有机肥、秸秆粉碎还田等措施,使水稻亩均增产50斤、增收70元,综合纯利润增加361.95元。

今年3月,“枝江玛瑙米”成功获评“中国气候好产品”,品牌价值达到32.88亿元。品牌溢价下,每亩增收60元,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居民群众增收致富

以前,种植水稻和油菜,每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多渠道增收,每年收入5、6万元。

夷陵实施墩子河综合治理后,凤凰观村村民付高明家的收入翻了番。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把田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以后,每年土地租赁收入5000元;与老伴在合作社务工,农忙3个月收入不低于3万元;其他时间在合作社看管瓜棚,每年工资不少于1.5万元。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夷陵开展的“小田并大田”及“土地流转+就地就业”。

开展“小田并大田”时,夷陵对整村、整组农田进行航拍测绘,将流转的“小格田”改造成“大格田”,对田埂、水渠、生产道路进行规范化建设。

凤凰观三组精品粮油示范带小田改造后,虽拓宽了生产道路,但户与户之间的田界距离缩小了。原流转土地亩数为580.7亩,改造后为600亩,土地使用面积提高了3.3%。

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流域内丰昌、宜品贡等合作社正在扩大土地流转面积,连片规模化经营模式已初成气候。

“土地流转+就地就业”模式,让流转户在享有土地租赁收入的同时,还享有合作社不低于3个月的优先务工权,每月增加3000元务工收入。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更为当地农民开辟了增收的新途径。

远安则充分发挥鹿溪流域靠近县城集镇的区位优势,打造“共享田园”“共享牧原”,吸引城里人下乡,让原住民受益。

今年,安鹿村新推出的“鹿溪共享菜园”项目,就吸引了不少居民加入。

黄爷爷就是其中之一,他认领的菜园与县城“隔河相望”。现在,他一有空就到园子里看看,享受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动生活。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已经退休,有这样一块菜园,既可以锻炼身体,还能种点有机蔬菜吃,很好!

安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鹏程告诉记者,“共享菜园”第一期工程预期划出200块小菜园,每块菜园33平方米。目前分为全托管、半托管和自由租种三种模式,让人民群众自由体验田园农耕生活,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重要的是,将共享经济的理念引入农业领域,实现了资源共享,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通过“农旅融合+特色种植”,形成了“农业为基础、旅游业为引擎、服务业为支撑”的三产融合生动局面。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支点,撬动了乡村振兴的大杠杆,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美好愿景指日可待。

三峡日报通讯员 周晓云 聂万林 向怡

(来源:三峡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