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为导向 塑造人类的新伙伴

近日,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迎来大量参观者。由于恰逢暑期,很多都是拖家带口的“亲子游”群体。27款功能各异的人形机器人集体亮相“争奇斗艳”,它们在智慧巡检、智能制造、危重作业等领域“大展身手”,成为展会上当仁不让的“人气王”。本届大会以“共育新质生产力 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主论坛共设“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和“技术革新”三大篇章,深入探讨机器人产业和技术的未来趋势。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未来几年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或许有人不禁要问,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一切场景、设备和工具都围绕人类形态设计的世界中。根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预计将接近27.6亿元人民币,到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的32.7%。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广阔,它可以熟练运用各种人体工程学设施并适应和融入现有的生活环境,帮助人们执行更加复杂、精细、多样的工作任务,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助力服务。

当前,在发展过程中,人形机器人也面临不小的现实挑战。比如:传感器、电机、减速器等多项基础部件亟待优化,产品成熟度还不够完善;算法、仿真训练、人工智能涉及多个上下游供应商,生产制造与维护成本较高,距离批量生产还有较大差距;目前还处于简单探索阶段,高价值的生活应用场景还存在局限等等。为此,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要坚持以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拓展人形机器人多元化、精细化、生活化深度应用场景,推动人形机器人商品市场流通落地。

“用”既是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原动力,也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和试金石。 “用”既包括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之用”,也包括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服务之用”等。发展人形机器人要坚持以“用”为导向,以产业化思维整合资源,推动供应链层面协同创新。通过行业试点项目与实地应用相结合,验证技术可行性,优化应用流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推动一批具有现实生产生活意义的产品落地见效。加快建立人形机器人相关标准和规范,为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提供明确的指导意见。通过产业联盟、行业展会和示范项目,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导入,吸引上下游企业、开发者和投资机构深度参与。以优化设计、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等方式,促进场景应用市场化,提升我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人形机器人,如同科幻梦想照进现实的使者,正逐步塑造着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全新期待。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将不再只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智能伙伴”。我们期待着这个“新希望”带来更多惊喜。(宜昌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发展和改革局 周文娟)

(稿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