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家子”的丰收季

泥腿子、笔杆子、亮嗓子、金点子,

是他们耕耘乡村的“生产工具”。

热爱、情怀、责任、使命,

是他们滋养理想的“雨露阳光”。

“稿家子”,是一群啥样的人?

丰收的九月,

他们满仓的收成又是什么呢?

秋分过后,荆楚大地处处散发着丰收的喜悦,宜都市陆城街道车家店村也不例外。

“我们为新农村、新农民放声歌唱,弘扬正能量,催生新希望,我们一直在路上!”阳光灿烂的日子,从车家店村上空传来的这句振奋人心的话,仿佛是号召,又像是承诺。

当天欢庆丰收的,是宜都乡村“稿家子”志愿者服务队。利用今年第八场乡村采风笔会的机会,他们以声情并茂的宣讲和丰富多彩的节目为老乡们送去了一个妙趣横生的丰收节。

“讲得蛮好听,通俗易懂。他们讲完以后,我们对红色故事、民间文化产生了蛮大的兴趣。”村民张敏、刘克凤对“稿家子”精心准备的“精神大餐”赞不绝口,“光口袋富可不行,精神也得跟着富。”

正在绘声绘色讲故事的是宜都故事非遗传承人孙永平

在宜都方言中,“搞家子”通常指爱折腾、有本事的人,喜欢搞事情、能搞大事情。变“搞”为“稿”, “稿家子”志愿者服务队是一群紧紧围绕新农村、新农民、新农业写稿子、亮嗓子、动脑子的人,这支队伍中有本土作家,有民间写手,此外还有工人、农民、教师、公务员等。尽管来自各行各业,但“稿家子”们都有着同样的初心——全力以赴,为乡村文化振兴“折腾”一番。

邵定武是“稿家子”志愿者服务队的第四任队长,“自驾行者”是外界给他的标签。“一位退休老人,常年自驾出行”,乍一听好像是一段洒脱的故事,可实际上邵定武自驾却有着笃定的方向——紧盯村里的文化宝藏,关注村民的精神世界,只往宜都的乡下跑。

“我们下乡都是自费的,没人给报销车费油费。为了一场活动、一次采风,我们前前后后可能会往村里跑几十趟。”说起自掏腰包的事,风尘仆仆的邵队长倒是特别洒脱。“没算过一年要跑多少公里,几千上万是有的。”

右为“稿家子”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邵定武

活动当天凌晨一点半,六十二岁的邵定武还在工作群里和队员们沟通着活动执行的细节。他告诉记者,为乡村“加班”和“破费”是“稿家子”的工作常态。下乡,大伙儿心甘情愿,可以不计回报。而广阔的宜都乡村,让他们牵肠挂肚的又是什么呢?

“宜都的田间地头,遍布着遗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比如说‘打硪’,你听说过吗?一种很久远的农耕方式。在大众媒介里,现在几乎看不到这两个字了。”曹光华是“稿家子”志愿者服务队的法律顾问,也是团队里的“高产户”,每年为宣传乡村的文化精髓写稿几十篇。打硪,是他过去乡村“寻宝”的过程中最得意的收获之一。“过去农民在‘打硪’的时候,都要哼着调子,中国农耕文化都是朴实、鲜活而又浪漫的。这些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你不把它挖掘出来、传播出去,它很有可能就失传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传统文化如果失传了,魂就没有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任何时候都是最基础、最强大、最持久的力量。乡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农耕习俗、民间技艺、传统工艺,它们既保持着乡村浓郁的文化特色,又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独特的文化资源。挖掘本土特色、传承乡土文化——在“稿家子”的心中,这是精彩的乡村向他们发出的时代召唤,而这片灵动的土地也总能让在传统文化中寻根溯源的他们找到惊喜。

“去年我们到王家畈村采访,就发现一种名叫‘滚燈子’的表演。在那之前,我从来没见过这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连听都没听说过,于是我们立刻写了一篇文章。”通过这篇见诸多个公众号的文章,邵定武让“滚燈子”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推滚灯,一般在年俗节目的一开始就出场。在十番鼓和唢呐声中,表演者穿着黄色套装、腰系红色绸带,迈着可笑的步伐,推着旋转的滚灯,立刻就能把父老乡亲吸引过来。”

邵定武告诉记者,后来在他们的宣传推广下,“滚燈子”得到文化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入选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夏天,“稿家子”又聚焦新乡贤文化“折腾”起来。炎炎酷暑,由三十名成员组成的采访团来到五眼泉镇庙岗村,对当地二十多名乡贤进行十几次走访后,创作了近百篇文学作品讲述乡贤故事,赋能乡村振兴。

“《乡贤马中华 倾情献桑梓》,写这篇的时候,当时采访的画面历历在目。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他小时候上学每天要走很远的路,那时他就感慨一个村庄怎么就被一条路给困住了,他就暗暗发誓,以后自己有钱了,首先就要帮家乡把路修好。”潘祖德是乡贤采访团成员,完成采访后,他产生了旺盛的创作热情。“必须要肯定乡贤的力量,他们在回报家乡的人民,我们家乡的人民也要记住他。同时,我们也希望今后能涌现更多更强的乡贤来回报家乡,乡贤的力量汇聚起来,对于乡村振兴是不可估量的力量。”

九月,采访团的成员已在两个村完成乡贤故事的采写。眼下,其中的优秀作品正被紧锣密鼓地印刷成册。潘祖德兴奋地说,金秋十月,读者们就能在书中领略到宜都乡贤的风采。

左为“稿家子”志愿者服务队发起人、中国好人、湖北故事王徐荣耀

自2017年成立以来,“稿家子”的队伍逐年壮大,从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了如今的一百二十多人。行走乡村,他们风雨无阻、步履不停,在线上线下共撰写发布近2000篇新闻资讯、文学艺术作品,经由这些正能量、接地气的文字和影像的滋养,精神之花正在宜都乡村的沃土悄然绽放。

“精神追求是人类最高层次的追求,中国的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中就沉淀着丰厚而强大的精神品格。多数人的精神追求,需要正确持续地引导,调动精神的力量,能引发超出想象的势能。中华民族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优秀基因,就诞生于这样的精神力量。”在宜都老年大学校长吴洋看来,为乡村笔耕不辍的“稿家子”就像文化“摆渡人”,紧握船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每一次丰收,都始于一场郑重其事的播种。七年间,“稿家子”在乡村撒下一粒粒名叫“使命与担当”的金种子,才在乡村全面振兴的今天收获了一个硕果累累、昂扬向上的灿烂金秋。宜都乡村“稿家子”志愿者服务队发起人、中国好人、湖北故事王徐荣耀:

“我们是乡村的泥腿子,我们是乡音的亮嗓子,我们是乡贤的金种子,我们是乡亲的稿家子。乡村要振兴,文化先振兴,所以我们要到新农村去,到实践中去,到父老乡亲中去,为他们昂扬宣讲,大书华章!”(湖北农村广播记者 郭蜜蜜 通讯员朱灿义 蔡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