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医疗“软硬实力” 让群众看病有“医靠”



“以前看个病,去市里检查跑一趟,拿结果再跑一趟,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让市里的医生远程诊断,不用再跑远路,大大缓解了我们‘看病难’的问题。”近日,家住宜都市王家畈镇全福河村的袁大爷来到村卫生室就诊,村医冉佳玲为袁大爷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数据自动上传到远程医疗平台,由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张梅主任接收后进行诊断。


不到十分钟,详细的诊断情况和用药指导就回传过来,冉佳玲医生根据诊断报告为袁大爷开好药,仔细叮嘱各项注意事项。

全福河村距离市人民医院60公里,能把市里医生请到“家门口”看病,得益于宜都市深入开展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成果。

聚焦偏远地方医疗资源薄弱、农村居民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宜都市卫健局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和提升医疗服务效能的关键,重点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问诊工作,建立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远程影像诊断中心,通过远程线上诊疗为偏远地区患者就医问药提供及时有效指导,让信息多跑腿,让患者少跑路。截至目前,“两中心”已完成远程诊断2.6万余例,及时发现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86人,为患者节省检查及交通费用共计150余万元。


实现远程诊疗的基础是信息共享。医共体信息化项目以“一平台、双中心、四系统”为蓝图,实现市、乡、村三级147家医疗机构间的无缝业务协作与数据实时共享,任何一级的医生接诊,都能快速调阅患者既往病史、过敏史等历史就诊信息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为精准诊疗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除了横向整合市内医疗服务资源分配,远程会诊也成为向上衔接高水平医联体的有效途径。遇到难以判断的疑难病例,医生可迅速通过“创想医生”线上平台发起远程会诊,邀请国家及省、市级专家进入系统,实时共享病历资料等相关信息,及时对患者进行远程会诊、移动查房,实现患者就诊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今年3月,红花套镇中心卫生院收治了一名88岁高龄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该患者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还曾中过风,其主治医师与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心血管科、骨科、手术麻醉科团队经过远程会诊评估,确定了手术和麻醉方案。在市人民医院的帮助下,红花套镇中心卫生院成功为其实施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成功恢复了行走功能。

“信息化建设有效扩大了优质医疗服务的辐射直径,降低了群众就医负担。”市卫健局公卫总师方晨介绍道,“同时将质控管理关口前移,在系统内部嵌入统一技术标准和质控标准,通过实时监测、实时弹窗提醒,精准识别并及时纠正重复医疗检查检验行为,规范医疗服务秩序,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医疗服务资源与群众健康生活密切相关,医共体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医疗机构管理运行机制是否廉洁规范,是监督检查的关键。立足于深化医疗机构不合理检查及用药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市卫健局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制定医共体章程,实现人员、财务、物资、药品耗材、招标采购统筹管理,确保双向转诊、检查结果互认等流程规范性执行,保障医共体稳妥高效运行;同时制定医共体党委议事协调机制,财政、医保、审计等部门立足自身职责,紧盯关键环节和薄弱点位,加强对医共体的财务监督、医保支付、外部审计等,建立健全涉及监督评价的信息评估机制,督促落实一体化监督格局;市纪委监委围绕权力运行、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等情况全程跟进监督,通过明察暗访、走访调研、实地督查等方式,全面织密廉洁风险防控网。截至目前发现问题32个,处理处分15人,追缴资金278万余元。

“我们将持续聚焦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最关心的各项问题,把发现问题、推动整改、完善治理贯通起来,以监督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督促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推动‘医共体’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当好群众健康生活的‘守门人’。”该市纪委监委派出第六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喻儒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