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都横冲村,一朵牡丹如何开出新“花样”?

云上宜都讯(通讯员 陈清华)花香沁人醉,田间丰收美。漫步在宜都市王家畈镇横冲村,错落有致的房舍、干净整洁的道路、竞相盛放的鲜花,恰似一幅田园风光画,满眼尽是乡村美景。

近年来,王家畈镇人大深入践行共同缔造理念,积极听民意、汇民智、建真言、献良策,把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助力横冲村以“鲜花”为“媒”实现转型突破,不仅提升了乡村“颜值”,更增添了乡村“产值”,走出了一条“花香横冲”新产业发展之路。

起笔,代表先行绘“花”图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底气。

地处边远山区的横冲村,前些年发展黄姜、椪柑、葛根等产业均未成功。为了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宜都市人大代表、横冲村党总支书记吴界多次带领片区市镇人大代表到四川、浙江、安徽等地学习,谋求发展之路。经过多次考察探索,发现油用牡丹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比传统作物要多得多,且横冲村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油用牡丹。

如何在本村大力发展牡丹产业?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在吴界等人大代表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火垄会”“屋场会”“茶话会”“议事会”等多种形式,大家坐在一起说意见、提建议、想对策,最终确定了“打造花香横冲、致富横冲人民”发展思路,并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布局“花”产业。

“点”上示范,以基础较好的横冲村二组为中心点,鼓励村组干部、党员带头先行,利用房前屋后,率先示范种植牡丹50亩;“线”上延伸,以柳树河流域农户为线,拓展种植100亩;“面”上结果,在朱家坪、骡马冲、横冲全面布局,最终形成“花之美”“花之香”“花之喜”“花之韵”四大“花经济”区。叠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依托牡丹花海,推出“牡丹花海+美丽乡村+224县道景观带”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集花卉果品采摘、休闲度假、风景观赏、农事体验、情怀民俗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经济。

行笔,代表引领走“花”路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王家畈镇人大积极向上反映民声、争取产业政策支持,进一步筑牢“鲜花经济”产业发展大方向。片区人大代表积极走访,为乡贤能人回乡创业牵线搭桥,参与招引宜昌艺阳苗木、花卉源种植公司等“花经济”产业链企业落户横冲村,进一步做大市场主体基本盘,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牵引“花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大量周边群众就近就业。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花经济”发展的难题,群众意见反映十分强烈。横冲片区人大代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持续向政府部门提交意见建议,多部门积极奔走,争取相关政策,贯彻共同缔造理念,引导村民一条心、一块干、一起拼,先后硬化村组公路50公里,维修桥梁9座,新建安全饮水工程6个,解决了鲜花运输、灌溉问题,为“花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

细描,代表助推富“花”农

花卉产业不断壮大的同时,如何带动普通花农增产增收,让“花经济”可持续发展壮大,是摆在横冲片区市镇人大代表面前一个“必考题”。

王家畈镇人大充分利用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人脉广、见识多、能力强的优势,积极联系技术服务单位,动员农户成立鲜花种植合作社,联系专家“把脉问诊”开展技术指导,传授剪花技巧,围绕牡丹鲜切花的质量管控,包括分拣、捆扎、运输以及牡丹的四季管理等进行理论培训,逐步实现由粗放型种植向高端高效种植的华丽转身。

积极探索“粮花轮作”新模式,发展120亩牡丹、芍药及甜玉米套种基地,既增加了群众收入,也扮靓了村容村貌。同时,片区市镇人大代表通过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勇于尝试、敢为人先,助推成立宜都市横冲花香源种植有限公司,在全市率先引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专职经纪人,负责公司的专业化运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花经济”体量蒸蒸日上、节节攀升,片区花卉年产值达1000万元,实现利税120余万元。

为打开“云”销路,片区市镇人大代表学习直播技术,率先在全市启动“横冲追梦人”村级直播,一台手机、一个支架,摇身一变成为网络主播。兴办村播学院,累计参训学员达80余人;丰富直播带货场景,将“直播间”从室内搬到室外,多名人大代表数次在宜都文峰公园门口搭起露天直播间,助农销售牡丹、芍药等产品。目前,全村已发展牡丹120亩。每年进入盛花期,牡丹竞相绽放,如诗如画的美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相关产品也畅销山东、云南、安徽等省内外市场,亩平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115万元。

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花香横冲”的建设和发展,是王家畈镇人大打造共同缔造示范点的一个生动缩影,“花经济”使村庄变花园、田野变花海,醉了游人,兴了产业,有效推动“环境美”和“经济美”互惠共赢。未来,王家畈镇人大将立足职能优势,为全镇实现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化锦上添“花”,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审:向姝

二审:李华 

终审:党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