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城是湖北省宜都市城区,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三国名将陆逊在此筑城抗蜀而得名,是清末著名学者、“日本现代书道之祖”杨守敬的故里。地处长江中下游与清江交汇处,素有“三峡门城”和“楚蜀咽喉”之称,是鄂西南地区重要门户,也是辐射川东鄂西的重要商品集散地。
陆城历史悠久,自西汉置夷道县以来,除清顺治四年(1647年)至康熙元年(1662年)县治在长江北岸的白洋外,陆城镇一直为县治所在地。西汉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始置县制,名夷道县,治今陆城,隶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置临江郡,治今湖北省宜都市,属荆州,辖境相当今宜昌市夷陵、宜都、长阳等地。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意为“人杰地灵,宜于建都”,“宜都”之名始于此。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国大将陆逊攻占宜都郡。蜀汉章武二年(222年),蜀大军攻吴,吴偏将军右都督陆逊领兵抗蜀,于此筑土城,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彝陵大战”,火烧连营七百里,吴军大败蜀军于猇亭,刘备逃奔白帝城。彝陵大战后,陆逊名振三国,人们把宜都郡的“夷道城”改称“陆逊城”,年长日久,又把“陆逊城”叫作“陆城”了。明朝的钱塘名士彭颖来宜都一游,曾留《陆逊城》诗一首:“天意亡刘不可争,故叫孺子获功名。大星未陨原头夜,安得而今唤陆城。”
陆城的古街巷多在临近清江出口处的南岸,相互平行,与河岸垂直向南延伸上坡,多在百米左右,最长为150米,从东往西依次为桥河巷、邻苏巷、燕子岩巷、水府庙巷,巷道北连清江码头。过去,鄂西山区各种山货土特产都由骡马运到这里,再上船转水运输出,外地工业品也由船运来这里后,再转骡马运进鄂西山区,巷道两旁各种店铺、茶号、仓储、商店林立,多为水陆运输业服务。每天从早到晚,直至午夜,巷内骡马丁当,行人如潮,吆喝声不绝。现存建筑多为清朝时期(1644-1911年)、近至民国年间(1911-1949年)所建,至今已有两三百年,现在属陆城街道胜利、清江两社区。
桥河巷原为三国时期陆逊所筑城池——楠木岭西侧的一条南北向山谷,每遇春夏清江涨水,水位升高,江水便会灌进入内,将山谷中、下段淹没,形成一条半华里长、两丈多宽的“小河”,阻断沿清江边从水府庙、燕子岩、新街各码头到楠木岭老城的通道。咸丰八年(1858年),宜都商会倡议,各方解囊支持,在“小河”与清江融汇处,建起一座有雕花石栏板的石拱桥,名曰“太平桥”。有了这座桥,沿清江边的道路交通便畅通了。同治初年(1863年),有三家商铺相约,自费在山谷上段与中段相接处,建了一座稍小的石拱桥,人称“三义桥”。至此,人们便称这一带为“桥河”。
桥河巷今属陆城胜利社区所辖,呈南北走向,全长150米,是陆城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巷之一。巷东与半边街毗邻,西背邻苏巷,巷道街面保存了明朝时期石板铺陈的特点。巷内有各种不同的店铺、茶号、仓储、商店等,多为明清至民国时代建筑遗存、遗迹。巷道两侧现存清代至民国时期建筑35栋,青灰砖墙,相间以封火墙垛相隔,历史风貌完整,保存较完好的历史建筑10栋。原巷道内有大信花行、鼎泰恒、茶商仓库、茶馆、餐馆等商号商铺,是鹤峰、五峰、石门、宜都等地茶商、航运和码头工人汇聚的地方。
现存修建于清朝时期的樊氏理发店(现桥河巷2号),为木结构建筑,面积707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二层三开间,硬山顶,前后两面破水,座面盖小青瓦,三花马头墙,是本地代表性商铺民居。老房桥河巷7号,也是建于清朝的建筑,面积6060平米,前后呈长方形,砖木结构,二层二开间,地势前低后高,建筑随坡就势逐步增高,是典型的峡江风格建筑,也是本地代表性民居。同时期修建的林氏杂货铺(桥河巷 20号),面积达100平方米,砖木结构,薄砖灌斗风火墙,木屋架,屋面盖小青瓦,山墙顶饰三花马头墙,是本地区常见的经营性民房。
位于桥河巷35号的“陆城茶商”茶叶仓库,属晚清时期的建筑,房屋结构为抬梁式砖木结构,面积220平米,是清末民初陆城主要茶叶商号。位于桥河巷37号的“大信花行”,今为李崇正宅舍。建于清道光年间,结构为抬梁式架构,相间用封火砖墙相隔,前后共三重天井,面积约370平方米。从清至民国,“大信花行”主要经营山杂货、棉花等商品。临街道一面为门市,靠后为仓储和居住生活区,是清末民初生意兴隆的商号,是陆城保存较完整的历史建筑之一。
邻苏巷因巷旁有杨守敬(自称“邻苏老人”)故居而得名,今属于陆城胜利社区管辖,是现今陆城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街巷,东与桥河巷相连,西背杨守敬故居。巷道南北走向,全长100余米。巷道以青石板铺陈,巷道两边保存晚清至民国时期历史建筑22栋。巷道原有茶馆、茶叶商铺、文具店、盐局、米铺、客栈等,是清至民国时期陆城最为繁华的商业活动街区。陆城当年最大的茶商“同裕茶行”即位于巷道最南端,这里是鄂西南最重要的红茶集散地,是“宜红古茶道”不可多得的物证。
现存邻苏巷21号、23号(白家老屋)、17号(覃氏瓷器铺)、15号(曹家老屋),均修建于民国时期,建筑面积分别达85、90、95、110平方米,其砖木结构建筑代表了鄂西建筑的典型工艺和民俗风格。位于邻苏巷中部、始建于清朝的姚家客栈(邻苏巷13号),建筑面积48平方米,由前往后呈长方形布局,地势前高后低,房屋随势而建,为峡江建筑风格。
燕子岩巷因早前靠江边有一悬崖,经常聚满燕子而得名,现属陆城街道清江社区。从清江码头向南至西正街止,全长约100米,呈西北—东南走向,连接西正街与滨江路两条干道,临近清江大道与清江大桥,紧靠早前鄂西南重要转运港口和商品集散地之一的清江水运码头。巷道地面用青石板铺成,直达清江河边码头,街道主要形成于明清,最早为1368—1644年及明代以前,如今巷内依然有明清至民国时代各种不同的店铺、茶号、仓储、商店等建筑遗存、遗迹,有老民居26栋。整个街区直通码头,具有典型的峡江建筑风格。历史上,燕子岩码头是陆城大型码头之一,形成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和经济文化交融的大本营,清代中期以后,是万里宜红古茶道的重要节点,也是茶叶加工和外运的重要集散点。
现存燕子岩巷5号,建筑面积50平方米,燕子岩巷21号,建筑面积85平方米,都建筑于民国时期,其砖木结构代表了鄂西建筑的典型工艺和民俗风格。
水府庙巷,按说早先这里应该有座古庙,可走访当地老人或查找资料,都是莫衷一是,说不出个所以然,也许早前有过,很早就消失了,只是名字保留下来,不然不会叫这样一个名字。它位于陆城街道清江社区,是清江码头向南至西正街南北走向的一条小巷。巷道东侧为薄砖灌斗砖墙体,长约120米,是陆城现存街巷道中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砖墙。巷内上下石台阶梯完整,还遗存有石门框等遗迹。清代至民国时期,巷内山杂百货铺面甚多,鄂西茶叶水运至此起坡后,在此精加工、集散,然后转运至武汉等地外销。
现存水府庙巷2号,建筑面积121平方米,修建于清朝,其砖木结构建筑代表了鄂西建筑的典型工艺和民俗风格。
唐家巷位于陆城街道清江社区,南北走向,形成于清中期,巷子南通城乡路,北接西正街,长约90米。巷内现存不同时期房屋19栋,其中清代至民国以前的老房子7栋。巷子北边巷口西正街75号原为福泰中药铺,右边77号为山杂商号,巷内10、12、14号在民国初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都开骡马栈。唐家巷是陆城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巷,是茶叶等货物的集散地。
现在保存基本完好的邓长生骡马栈,位于唐家巷南端,民国年间修建,是陆城大商人鲜于南谷的资产,过去由聂家河邓家畈人邓长生租赁经营骡马栈,主要为福星玉茶漆行进销货物提供住宿运输方便。邓长生骡马栈是一栋两层木楼,占地面积158平方米,底层是客厅、厨房和服务人员住所,二层木楼开有通铺,可供近20名赶骡马的客人住宿,外有木阳台,以便观看对面骡马棚牲口的动向和凉晒衣物。房屋正对面建有一亩多的大型歇马场,可同时供四、五十匹骡马过夜。唐家巷2、4、6、8、10号,建筑面积212平方米,为民国时期修建的木结构建筑,二层二开间,前后呈长方形,硬山顶,前后二面坡水,屋面盖小青瓦,两侧山墙顶为三花马头墙,2018年公布为宜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行走在陆城古街巷,脚下踩的是长达几百年、历经无数人踩踏,变得十分光滑的老旧石板台阶,两边不时呈现出百多年前的青砖墙面木质板壁房,我仿佛看见这些老旧房内顾客盈门,老板拨动算盘、高声报价售货的情景;仿佛听到骡马队伍叮叮咚咚的脆响,看到一匹匹骡马驮着如小山似的大包货物正从远处走来;仿佛远远地嗅到从各种作坊、商铺、饭馆里,飘逸出来的豆香、酒香、饭香。陆城的古街古巷,你是一位见证了陆城历史发展的沧桑老人,但愿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能为你永久留下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
叶绍继,男,湖北宜都人,本科毕业,高级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宜都市作协副主席、宜都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业余从事创作二十多年来,作品数十万字,百多篇(首)散文、古体诗散见于各地报刊,出版有散文集《九月的思念》《远逝的风景》,曾参与《中国民俗志 湖北宜都卷》《宜都地名志》等书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