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开“美颜”

居住了十几年的江家大堰小区,开启了“美颜模式”。

人脸识别的门禁、排列整齐的停车位和充电桩、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今年春节,我居住了十几年的江家大堰小区“大变脸”,经过老旧小区改造,换上“美颜模式”。

江家大堰小区位于宜都市老城区,由六个小区合并而成,我家所在的司法局员工宿舍便是其中之一。六个小区比邻而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三十多年的风雨,如今建筑、道路都破损严重,雨污水管道经常堵塞,小区围墙之间的狭窄通道则成了垃圾遍地的臭水沟。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停车也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至于健身器材、照明路灯、居民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无异于天方夜谭。

2022年,这六个小区被列入宜都市的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在充分调研后,一个大胆的方案被提出来:由于老旧小区空间狭小,只有将六个小区合并,打破空间阻隔,推动资源共享利用,才能补齐短板。

这样的想法过于大胆,一开始并未得到全部居民的同意:推倒围墙后,安全感似乎减少了很多;一些私搭乱建的储藏室、小厨房等面临拆除,也影响了不少人的生活;改造虽然主要由政府掏腰包,但每户也需要支付一定资金……“一开始改造的阻力很大,不少居民不理解,他们觉得我们吃多了没事干,还在小区微信群里发牢骚,甚至谩骂。”江家大堰小区业委会主任严会回忆,小区所在的清江社区、陆城街道办连同改造相关单位,对小区内的219户居民逐户宣传改造政策,解释大家关心的疑点和问题。社区工作人员还多次召开“围楼夜话”、议事协商会等,充分听取大家意见。

2022年6月,改造正式开始。小区间的五道围墙被推倒,并院连片;违章建筑被拆除,空中零乱的电线不见了;小区内的道路也得到硬化……“六合一”后,新增可利用空间2400平方米,根据居民的建议,重新规划设置停车位,增加公共休闲设施,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经过两年改造,如今的江家大堰小区完全换了副模样。建筑、道路焕然一新,小区还拥有了8处配备健身器材的“口袋公园”。两处闲置建筑分别被改造成居民议事厅、居民活动中心。小区对面的一处闲置厂房则被改造成“幸福食堂”,60岁以上的老人就餐每顿只用10块钱,菜品新鲜,每天不重样。

光是改造好还不够,管理也得跟上。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做好基层自治管理。严会先是带领小区内的小朋友成立了小志愿者服务队,带着孩子们捡垃圾、维护小区环境。看到小朋友这么尽心尽力,大人们也坐不住了,纷纷加入。春节期间,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已然成了小区里最亮眼的风景。

(作者:北京日报记者 袁云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