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绍继
宜都是长江中游南岸的一座小城,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得名于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陆逊。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蜀汉昭烈帝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发动了被后世称之为夷陵之战(或猇亭之战)的战事。孙权先是示弱求和,却遭刘备断然拒绝,于是便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年轻将领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
陆逊率军行至长江中游与支流清江汇合处南岸,只见一处地势稍高、位置险要的地方,生长着一片茂密高大的楠木,时称楠木岭,于是驻扎下来,筑土围城,这便是宜都最早的城池。后来,人们便把宜都城称为“陆逊城”,简称“陆城”,一直沿用至今。
楠木岭是古代宜都城的中心,其西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岭,北坡有一条很长的山谷。这山谷上段短而陡峭,中段较长渐缓,下段地势很低、长且平缓,直达清江河边。这一带河岸,就渐渐发展成停泊许多大小货船的货运码头。每当清江水位升高,江水便会灌进,并将山谷下段淹没;遇到春夏发洪水,不但山谷下段全泡在水中,暴涨的江水还会灌进山谷中段。这时,被两侧山石夹在中间的山谷中下段,便成了一条从清江岸边伸入山谷、半华里长的“小河”。
人们将这道自然形成街市排水沟的山谷称为“长沟”,并在沟上盖了石板。顺沟而下的小路,便渐渐发展成一条青石板罩面的“河街”,两侧挤满了商铺、货栈、客栈和仓库,“河街”后面的山坡上,也渐次建满了各式民居住房。每年涨水时,两丈多宽的“小河”阻断了沿清江边,从水府庙、燕子岩、新街各码头到楠木岭老城的通道,交通很不方便。咸丰八年(1858年),宜都商会倡议,各方解囊支持,在“小河”与清江融汇处,建起一道有雕花石栏板的石拱桥,名曰“太平桥”。有了这座桥,沿清江边的道路交通便畅通了。同治初年(1863年),有三家商铺相约,自费在山谷上段与中段相接处,建了一座稍小的石拱桥,人称“三义桥”。至此,人们便称这一带为“桥河”。
早前桥河街口的码头上,有十来亩一大片空地,那是码头的堆货场。人们在正对桥河街的码头西侧河坎上,建起了一座“关帝庙”,民间俗称“关公庙”。后来,在关帝庙对面,又建了一座“张王庙”,俗称“张飞庙”,这庙坐落在码头货场东南角。按惯例,关帝庙、张王庙门前,各摆了一对气宇轩昂的石狮,太平桥两头也各摆了一对石狮。古来石狮,都是雌雄成对,头朝前伏卧于皇宫、衙门、寺庙及权贵府第大门口,两狮似在对望,却目光向前。太平桥西端紧邻关帝庙,桥头的石狮与关帝庙前的石狮近在咫尺,两对石狮对面相望。这便有了“桥对桥、庙对庙,狮子对着狮子笑”的民间妙语。
斗转星移,时序更迭。如今,桥河江边货运码头及附近的桥、庙、狮子,都已不复存在,代之以齐整的石砌堤岸和沿江人行步道,一条两车道的柏油马路与江岸并行。昔日常被水淹的桥河出口,建成了一个面积达几百平方米的小广场,成了附近居民特别是老大妈们晨练、跳舞的地方,被命名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除了特别炎热、寒冷或是雨雪天气,差不多每天上午八点多钟,都可见到十多个穿着红装的大妈,手持彩带,随着音乐的节奏,在挥臂扭着腰身,练着广场舞蹈。铺满石板的桥河古巷依然存在,历经几百年无数人的踩踏,石板已变得十分光滑,如今已少有人来,显出几分老迈沧桑。小巷两边昔日繁华忙碌的商家店铺大多已杳无踪影,只有几家老字号门前还挂着一把大锁,墙上贴有一块说明相关情况的文物保护牌,外观大约还保持着原貌,不知屋内是啥模样。
一日,我散步走到这桥河老巷,忽听一栋三层房的楼上传来悠扬的歌声,不禁停下脚步仔细聆听,发现在这婉转的歌声里,还伴有清脆的琴声,便忍不住向附近的一位老者打听:这楼上是一些什么人在那儿唱着?这老者告诉我:这是一群退休的老年人,每天上午都在这里练唱京剧。出于好奇,我想上去一睹真容,于是顺着楼梯,上到二楼。门没有关,只见五位身穿蓝色旗袍、外加红色长袖褂、颈围白色围巾的资深美女,正在深情演唱京剧《红梅赞》,他们的身体和双手随着音乐旋律在缓慢地变换着姿势,旁边坐着三男一女四位琴师,分别手持京胡、二胡、月琴和阮,在入情地伴奏,音乐婉转悠扬。一段结束后,大家七嘴八舌,不忘及时总结分析,哪个的唱腔,谁人的动作,还有哪里不够到位,需要强化练熟。稍稍歇一口气后,再来一遍,直到声音嘹亮协和,动作整齐划一。
趁老人们中途休息的空档,我与他们聊了起来。这是一支由一些爱好京剧的老同志自发组织起来的团队,共有十多人,已经坚持活动一、二十年了。这些人在退休后,开始感到无事很闲,便三五好友相约在自家练唱,后来随着人数增多,自家场地有限,容纳不下,于是有人建议找政府帮忙寻找闲置的空房作为训练场地,社区便将合江楼下几间空房交给了这些京剧爱好者。为便于管理,大家一商议,打出了“宜都京剧联谊社”的招牌,还制定了一些规章,自行购买服装乐器,固定时间进行训练,规模最大时达到三十多人。一时“京剧联谊社”声名鹊起,多次受邀到社区、农村及学校演出,受到各界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这些京剧爱好者多是在退休后才出道练唱京剧,这么多年下来,不少人都年至古稀甚至耄耋,进村下乡实在难行,于是一些七八十岁的老者又离开联谊社,另找社区在桥河江边寻得一处空房扎下营来。这批人有十几个,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也近花甲,其中女性占绝对优势,男性只有5人。大家推选年过古稀的熊天珍为群主建了微信群,每周一至周六上午8:30-10:30集中练唱,周日休息,各人根据自己身心状况,愿去则去,不去也没人说,完全由自己作主,不作任何强求。只是苦了两位拉二胡、京胡的琴师,其他人只是演唱,愿来则来,来去自由,可他们不到场,没人伴奏,这演唱就无法进行,因此每次都不能缺席。
我问他们为啥爱上了这唱京剧?他们都说,我们也不图个啥,就图生活健康快乐。大家先后退休后,一时突然闲下来,感到无所事事,身体不是这毛病,就是那问题,也都来了,于是大家相约在一起寻找快乐,练起了京剧。这不,我们的心情愉快,身体也好起来,一些小病小恙不知不觉都无踪影了。没想到这一练,就坚持了一二十年,你看我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不告诉你年龄,你根本就猜不出来。我说,是的,你们根本不像七八十岁的老人,看起来也就五六十岁的样子,甚至比不少五六十岁的人身体还棒。他们听了,哈哈大笑,像少年儿童一样天真开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