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情绪化、非理性、非真实、攻击性的互动内容伴随产生,其中,“按键伤人”的网络暴力行为成为典型的网络乱象之一。如何有效守护网络空间“天朗气清”,引发全社会关注。
网络治理一直在路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到《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再到《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的发布……有关单位相继出台规范性文件,为我国打击整治网暴提供了充足的法律依据,系列“清朗”专项行动,加大了对网络暴力的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应该看到,不法分子利用网络“隔空猥亵未成年人、妇女”、恶意P图传播隐私等新型网暴案件逐渐浮出水面,此类案件隐蔽性强、危害性大,极易对当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面对网暴方式“花样翻新”,各方应当联起手来,与时俱进、下大力气整治乱象。
依法上网是每一位网民的责任。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人人都是建设者,人人都是受益者。既要学会维护自身权益,又要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盲目跟风、点赞、转评虚假信息、不实信息;不断提高防范网络暴力的能力,勇于对网暴行为说不,意识到每次对此种行为的举报,都是一声唤醒沉默的呐喊,让暴力的喧嚣回归理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每个人都切实承担应有责任,依法上网、文明上网,传递正能量的声音必将壮大,网络美好精神家园更加可爱。
网络平台积极响应,压实责任,是治理网络暴力信息的重要一环。平台除了追求经济效益外,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建立起对发布内容严格的审核、把关、跟踪、鉴别机制,完善对举报不良信息的快速处置机制;创新监管方法手段,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网暴行为的识别和监测,建立网暴行为预警模型,掐灭不良行为的苗头,防患于未然;规范算法推荐,算法导向正确,发现用户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暴信息,平台依法采取管理措施,拒绝为“毒”流量提供肆意生长的土壤。
相关部门依法履职,依法治网是防范网络暴力的关键。立足职能,将“惩”“防”“治”结合起来,坚持惩处为要、预防为先、治理为本。严惩网络犯罪,维护网络空间法治秩序,根据今年3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起诉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27.2万人,坚决惩治网络暴力,重拳出击,牢牢守住安全线。重视普法教育引导,从源头上预防犯罪,开展“反网暴教育”进课堂,帮助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利用“两微一端”等平台,结合实际案例,把“法言法语”变成“网言网语”,接地气传播法律知识,入脑更入心;健全综合治理体系,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网络平台、社会全方位行动起来,倾力协作,持续发力,共同画就线上线下“同心圆”。
网络生态纷繁复杂、网络乱象隐蔽多样,各方主体必须各司其职,凝聚共识,才能营造文明有序健康的网络精神家园。(宜昌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人民检察院 周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