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津畈村“守着好山水、难产优质粮”的困境正在改变
三峡日报讯(记者方勇华,通讯员尤田、李芳)近日,宜都市枝城镇洋津畈村的羊肚菌迎来了采摘旺季。这一丰收场景的背后,是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依托移民后扶政策、以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作为三峡移民重点安置村,洋津畈村曾面临“守着好山水、难产优质粮”的困境。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投入150万元移民后扶资金,建成4.32亩智能育苗连栋大棚,配套建有环境监测、自动喷淋系统;扩建360平方米农机仓库,铺设智慧农业“神经网络”;2处高清监控实时传输作物长势,智能化信息系统自动调节温湿度,让“指尖种田”成为现实。
育苗大棚安装了自动喷淋系统和智能化信息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喷淋以及对大棚内的温度湿度进行监测。“我们可以根据育苗设定条件,自动开启通风设备,调节大棚温湿度等,过去粮油生产靠天吃饭,现在连菌子呼吸的湿度都能精准控制,种出来的菌子何愁质量不行。”洋津畈村党总支书记李书荣感慨道。
洋津畈村农艺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杨文亭介绍,羊肚菌娇贵,对土壤、温度、湿度等种植环境的条件要求较高,温度低的时候,可以通过加温设施,提高棚内的温度来模拟最佳生长环境。智能温控系统让亩产可达600斤,年收入突破15万元,更妙的是“菌粮轮作”新模式——羊肚菌采收后的菌渣化作天然肥料,衔接粮油育苗季,形成“春采菌、秋收粮”的生态循环。
从“移居”到“宜居”,产业发展是关键。近两年,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以“稳得住、能致富”为工作目标,充分利用移民后扶项目资金优势,不断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实施了一批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助力移民村走上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富民产业“各美其美”的道路,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智慧农业的东风,吹活了移民村的“一池春水”。自去年开始,市水利和湖泊局在洋津畈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使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智能监控系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助推“洋津畈”粮油品牌建设;配套建设农机服务体系降低生产成本20%,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以前只能外出打工,现在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干活特别有劲,天天盼着产业越做越大。”正在分装菌菇的村民杨兆芬笑着说道。
就洋津畈村的未来规划,李书荣说,将以智慧大棚为基础,拓展农产品深加工链条。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张祥艳表示,继续深化“科技+产业+移民”模式,持续发挥移民后扶资金效能,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让移民村的“共富故事”续写新篇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