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包袱”变“绿色财富”:粪污处理生态蝶变之路

宜都融媒讯 (通讯员 黎纯)为解决农村粪污处理难题,改善村居环境,推动绿色农业发展,3月以来,聂家河镇肖家隘村正式启动粪污综合处理池建设项目,奋力将昔日的“环境包袱”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财富”。

长期以来,肖家隘村对粪污和秸秆的处理方式较为传统,大多是露天堆放或者直接还田,这种方式不仅影响村庄的整体面貌,还可能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随着村民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建设规范化的粪污处理设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粪污处理池的建设不仅能够改善肖家隘村的环境卫生状况,更能有力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通过对粪污和秸秆进行科学处理,能够将它们转化为有机肥料,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升土壤质量,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肖家隘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邀请农业专家和环保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调研,将粪污处理池选址在村庄边缘,远离居民区和水源地,确保安全环保。项目采用“集中收集+干湿分离+厌氧发酵+资源化利用”的模式,建设内容包括粪污收集池、发酵池和储存池。处理池采用防渗漏设计,配备智能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处理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排放,确保处理过程安全高效。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动员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党员高兴华带头响应,主动参与施工监督和质量检查,“作为一名党员,我有责任带头支持村里的绿色发展项目。以前粪污处理是个大难题,现在村里建了这个粪污处理池,环境变好了,我们种地也能用上有机肥,真是一举两得!”

肖家隘村党总支还积极引进市场主体,通过“村企合作”模式,处理后的粪污将被公司回收,加工成养殖广地龙的营养土,解决了粪污处理的后续问题,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8万元。

为确保项目的长效运行,村党支部还建立了“党员+村民”共管机制,由党员带头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并利用村“环保银行”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环保知识宣传、培训,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粪污处理池项目的实施,是肖家隘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目前,该村已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治理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责编:向姝 李华 审核:党艳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