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法院40年】一个老法官的记忆

斗转星移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念间,宜都市人民法院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磨砺。现如今已经是旧貌换新颜。

1995年宜都法院外景

几十年间,从步行或骑自行车调查取证,到开着警车办案;从在厨房顶上搭建的平房办公开庭,到如今标准化的办公楼、科技法庭的建成,全院上下无不充满着神圣与威严。

如今的宜都法院外景

四十年,改变的不仅仅是办公的环境,更是迈向全新的法治时代的前进方向,始终不变的是那颗人民司法为人民的初心。

我是1982年6月选调进入宜都市人民法院的。当时,全院40多名干警中没有一个是法律专业毕业的,人员结构主要是老政法、军转干部和社会各界的选调人员。进入改革开放后,人民法院加强了对干警法律素质的培养教育。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创办了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我和11名同事有幸作为第一届学生参加了该校的学习,系统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现在,一批又一批新招录的同志都是法律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并且都已通过司法资格考试。干警队伍文化和专业知识结构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人民法院的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实行法官员额制,使法官素质不断提升,从而提高了办案效率和案件质量,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干警射击训练

记得我刚进法院时,法院的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公检法司挤在一个院子里办公。1984年,法院搬了出来。没有钱建办公楼,就只有在厨房顶上加建一层,就成了干警办公的地方。几个法官挤在一起办公,那个时候也没有规范的审判法庭,开会、开庭、办公,都挤在一起。进法院大门一个大下坡,院外道路比院内还要高。我清楚的记得,一个山东来的律师,站在法院大门口发表议论,我对这个法院办案的权威性有怀疑,我到过的法院进门都是沿着台阶往上走进入法院的,你们进门就走下坡路,没有一点威严感。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当初办公条件的困乏。一台花1000元买来的旧吉普车就成了法院唯一的办案用车,外出只能是两个人结伴而行或骑着自行车出门办案。

1998年办公用电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办公条件越来越好,几经搬迁,现如今,总建筑面积8089平方米的标准化的六层办公大楼拔地而起,沿着象征着21世纪人民司法事业蒸蒸而上的21步台阶拾级而上,让人们感到庄重威严。如果那位山东律师再来宜都,一定会发出由衷的感叹!大楼内审判、执行、诉讼服务和办公功能齐全。科技法庭标准化、正规化、数字化,体现了国家审判机关的威严。法院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作为新时代的法院人,感到无比自豪。

1995年12月9日全省最佳法院揭牌合影

我在法院工作的几十年,做过书记员,在院办公室从事过司法统计员、档案管理员,担任过审判员、业务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纪检组组长,每走一步,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我在其中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提高。我在完成业大法律专科学业后,又参加了法律本科学习,取得了法律专业本科学历,为我更好的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审判工作的需要,奠定了专业基础。1995年,我担任审判长,主持审理了全省首例跨省行政案件,省法院《法院工作简报》专题报道了该案的审理信息。我成功审理了发生在同一酒店的多名原告不服公安机关处罚的治安行政案件,彰显了行政审判的权威性。因年龄原因,我未能参加员额法官遴选。按照院领导安排,我在司法鉴定工作的岗位上,一直工作到退休。我的工作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先后荣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被省法院表彰为“先进纪检监察工作者”,被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表彰为“人民满意好法官”。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民司法事业伴随着我,一路走来,它承载着我的梦想,它带给我美好回忆,无论烦恼忧愁还是快乐开心,我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永远的爱着它。

(作者:宜都法院 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