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宜都小山村走出来的幺娃子,长大后却成了传奇大英雄……

贺炳炎简介

贺炳炎原名向从炎、贺明炎,(1913.2.5 - 1960.7.1)。生于宜都县(今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连长、大队长、团长、师长,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司令员、358旅副旅长,江汉军区司令员,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1军军长。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过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参独臂将军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失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1960年7月1日在成都病逝。贺龙元帅亲笔为其题写挽联:“卓越功勋传千秋,革命精神永长存!”

他是大年三十生的一个幺娃子

一九一二年农历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湖北省宜都县松木坪区江家湾山村的一间小茅屋里,几盏菜油灯灯芯闪着微微的光,一家老少都在屋内走来走去,坐卧不安。随着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响起,室内顿时笑语阵阵,大门“吱呀”一声开了,接着就响起一串震耳的鞭炮声,为贺学文这个靠帮工、背煤为生的穷苦人家增添了一份新年的欢乐。新生的娃儿一落地,全家人皆大欢喜,父亲为他取了个响亮的乳名——明言,母亲晏兰儿只是连连轻声地唤着“幺娃子,幺娃子”,后来,亲友们也叫这娃子“年生”。

贺炳炎的祖辈姓向,世代居住在宜都江家湾,家境十分贫寒。父亲贺学文本是宜都枝城区九道河人,因生活所迫,长年在外帮长工打短工,后经人介绍,来到江家湾煤矿挑煤而落籍入赘。初生时贺炳炎随祖姓,名向从炎,后改随父姓。

贺炳炎出生的时候,祖父祖母早已去世,已有同母异父的姐姐向从秀,哥哥向从新,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背煤来维持。贺炳炎五岁时母亲病故,家境遭到凄风苦雨,生活维艰,他的父亲只好将姐姐把给人家做童养媳,哥哥过继给他人。婶母胡德秀怜爱侄儿,将贺炳炎接到家中抚养成人。

讲述者:张诗科 采录者:袁定喜

我想快些长大为穷人报仇

左一为贺炳炎

贺炳炎9岁那年,就跟着父亲到江家湾煤矿挑煤,当上了“煤黑子”。稚嫩的双肩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压力。每天都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往,历尽了生活的百般艰辛。因年少体弱,力不能支,常常被煤担压得爬不起来,心疼得父亲时常暗自落泪。见儿子不堪重负实在受不了,就带他到郑家垴煤矿挖煤,在石头缝里抠煤。贺炳炎人小腰细,膀不圆实、力气不足,一镐下去只能刨个小窝窝,砸起来飞溅的煤渣灰土天天都呛得他满脸乌黑。父亲只得托人说情,让儿子到富人刘晴轩家放牛。

刘晴轩为富不仁,是在乡里霸道惯了的。有一次看见年幼的贺炳炎放牛时与几个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就找茬说贺炳炎只会消粮食,吃了饭不好好放牛,举起“文明棍”朝贺炳炎头上身上乱打。直打得贺炳炎浑身青紫遍体鳞伤,才拂袖扬长而去。

有一天,富人周武寿的几只鸽子丢了,找不着,便跑到贺炳炎家门口大吵大闹,硬说是贺炳炎领着小伙伴们把他家的鸽子给抓了杀了,偷偷地煮了吃了。贺炳炎及小伙伴有理也说不清,他父亲只得连连赔不是,借钱赔了才息事走人。

压榨、欺凌、屈辱,一件件、一桩桩血泪恨在贺炳炎幼小的心灵中积压;苦水、大恨、深仇,浇灌着斗争和反抗生根发芽。贺炳炎做梦都盼望自己快些长大,杀富济贫,打土豪老财,为穷苦的人民报仇。

讲述者:张诗科 采录者:姚明益

幺娃子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

贺炳炎的命虽苦,却有菩萨般的心肠。他的家住在柳林河的坠岩垴上。坠岩垴上有一块又宽又大的石头,贺炳炎小时候最喜欢跑到那个石头上去玩,特别是每当他干完了一天的活儿之后,总要跑到那个石头上去玩一会儿,坐一会儿,或躺在那个石头上睡一会儿,睡醒哒就随便揪几匹树叶子在那块石头上吹“吹吹”(小孩子用树叶等制作的一种玩具),吹吹一响,小伙伴儿就都来了,他是孩子王,和小伙伴儿们在一起下棋、跳绳、做游戏。贺炳炎就这样打发每一个不是人过的但又十分有趣的日子。

贺炳炎经常帮村里一些年迈的孤老爷爷婆婆们到山下兰花湾里去挑水,常常一挑十几担累得气都喘不过来,有一次坠岩垴上张家大爹上山砍柴摔伤了,贺炳炎帮忙请医生拿药治疗,还上门照顾吃喝拉撒一个多月,直到张家大爹可以自理了才回家,村里的孤老爷爷婆婆们都很喜欢贺炳炎感激贺炳炎,夸幺娃儿心眼好,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的。

贺炳炎从小就没了娘。一些热心的大婶子大嫂子们见他可怜,大家就经常一起凑些旧布料做鞋给他穿,贺炳炎很感激,便常常帮那些大婶子、大嫂子们打猪草、寻柴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作回报,乡亲们都夸贺炳炎是个很懂事会做事的幺娃儿子。

讲述人:胡文汉

采录者:胡春莉 裴成蓉

(本文载《三峡希望报》、《故事新选》、《神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