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月儿圆圆 人儿圆圆 合家团圆
汤圆圆圆 心儿圆圆 花好月圆
祝福圆圆 情谊圆圆 面面圆到
幸福圆圆 甜蜜圆圆 珠润玉圆
在中国元宵的习俗就是
赏花灯、吃元宵、猜谜等、耍龙灯、舞狮子。
在宜都,人们常会说道:“拜年拜到正月初七八,一无烟,二无茶”,言下之意就是说,年到了正月初七,初八就算是过完了,但在我们小时候的心目中,过了正月十五才算真正的结束,因为老一辈的人言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真正的过完,所以正月十五总是会在我们的等待和盼望中来临,那种期盼并不亚于任何的一个节日。
元宵节给我的记忆除了吃汤圆,最难忘的仍是童年时吃过的糯米粑粑,那个时候的糯米粑粑都是奶奶和妈妈亲手制作出来的,味道至今都难以忘怀!
一直记得,早在每年的正月初十,妈妈就会与隔壁家的二妈,一起买好糯米和粘米按比例兑好了泡着,别看做糯米粑粑,它可是简单而又繁复,也就是会做的人轻而易举,不会做的人束手无策,粘脚粘手,面团一点都不听使唤,即便勉强做来,也是歪三扯四,厚薄不一,容易漏馅。
到了正月十三的晚上,就会用家里的石磨开始把米磨成面粉,因为推磨是个体力活儿,所以就由妈妈来负责推磨,奶奶就朝石磨上的洞口喂米,一个夜工,做粑粑的面就磨好了,再用灶灰隔着帐子布压个天把两天,把多余的水吸干,粑粑面就差不多了!
在我小的时候,物质还不太丰盛,很少买新鲜的猪肉,然而,什么都难不倒我们精明能干的妈妈们,所以到了十五那天,妈妈就会早早的,把过年没有吃完的猪脑壳肉、猪座墩子,过年剩下的边边角角都聚齐起来,细细的一剁,再把红白萝卜剁成丁状,加上葱花蒜苗一炒,糯米粑粑的芯子就算做好了。
等一切前期工作都准备好了以后,妈妈就会开始揉面、团面、包粑粑,我们那时候总是帮着妈妈忙前忙后,学着团面做粑粑,笨笨的小手团出来的粑粑不仅芯子少,还总是会裂开,而妈妈做的是又大又圆一口下去就能吃到芯子。糯米粑粑包好以后,大铁锅底部加上水,灶里面架上火,锅里放个格子,格子上面还要放着洗干净的大白菜叶子,然后把包好白白圆圆的糯米粑粑,放在白菜叶子上,留出间隙整齐摆放好,盖上锅盖开始蒸糯米粑粑。
到快熟的时候,那香味,相隔十里都能闻得见,待热气腾腾的糯米粑粑起锅以后,我和姐姐就会迫不及待的扒在锅前,叫妈妈盛上趁热吃上一两个,妈妈总会在一旁说到:小心烫一哈!到现在都还记得,那一口下去,简直是太满足了,有的时候会把筷子牙粘住,但也不顾那么多,总感觉好吃极了。
如今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已很少有人会做这道美食了,但这暖暖的记忆,时而总是会在脑海里浮现,可能远在他乡的你,时常也会想起糯米粑粑的味儿,想起家乡味儿,宜都味儿,更是妈妈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