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因绿色而美好——写在“5.26”全国“绿色生活日”创立之际


新华社客户端武汉5月27日电(蔡钧庭 周燕琼)绿色出行蔚然成风、绿色居住成为时尚、绿色消费正在形成……

初夏时节,行走在湖北宜昌,除了出门进园、推窗见绿的生态好图景,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这个城市根植于心、落实于行的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种子种进娃娃心田

“踏着明媚的春歌,绕着清澈的小河,拾着美丽的贝壳,采摘童年的快乐……”5月23日,大课间时间,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的千余名学生,踏着《生态童年之歌》的欢乐节拍,一起跳起了生态童年之舞。

2013年,宜都市创新开展“生态童年”主题实践活动。陆城一小除了创编歌舞,还发布了生态童年公约,编制了《图说绿色生活》校本教材。

在一系列活动的影响、感召下,小少年们一个个成为绿色生活的践行者、传播者。他们收集雨水浇花、步行上学、用旧报纸练字减少纸张浪费……不仅如此,他们中有人还成为皮草制品的抵制者、野生动物的保护员。

该校3(1)班的管筱雅便是其中之一,去年底的一天,她在陪妈妈逛街的时候,利用从《图说绿色生活》学到的知识,劝阻了妈妈购买含有野生动物皮毛领的羽绒服。管筱雅的父亲管红新深受触动,将此故事拍成微电影《小棉袄 新棉袄》,夺得宜昌市首届中小学生微电影一等奖。

不只是宜都,在整个宜昌的中小学,40余万“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开展,让生态环保知识进课程、进校园、进家庭,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全方位营造生态育人环境,把生态环保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田里。

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602班学生秦一文一家人都是绿色生活理念的践行者:她本人刷牙只接半杯水,去超市购物带着自己做的布袋,一张草稿纸先用铅笔写,再用圆珠笔写,最后换红笔,可以用3遍……她的妈妈有着一双变废为宝的巧手,还被她所在学校聘为手工社团辅导老师,义务教学生将废纸盒等垃圾做成手工艺品;她的父亲是环保志愿团队“三峡蚁工”的成员。2017年,秦一文还被湖北省环保厅评为“湖北省环保小卫士”。

去年3月30日,宜昌市隆康路一小巷内的监控录像,记录下了市六中初二学生宁希澄将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一一摆放整齐的过程,引发各级媒体广泛关注,不为人知的是,每到双休,这个少年都会义务清扫小区楼道,至今已坚持好几年;校园里经常看到他随手捡拾废纸垃圾,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的身影,甚至还能看到他撸起袖子,弯着腰,手淘枯枝烂叶的样子。榜样的力量无穷强大,学校一支“节能志愿小分队”悄然成立……这个日常坚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的少年,在5月22日光荣地成为全国首批“新时代好少年”。

坚持生态环保从娃娃抓起,宜昌编印一套生态公民教材、构建一套生态教育体系、命名一批生态教育基地、推行一套生态行为规范、培育一批生态公益组织,设立全国首个“生态市民日”,全市885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40.8万名学生,人人一套《生态小公民》教材,宜昌市培养生态小公民的做法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

从课堂到课外,由知识到实践,从学习者变为传授人,生态小公民们正在为实现绿色发展方式、践行绿色生活理念贡献自己的力量。

绿色行动渐成市民自觉

5月23日一大早,71岁的民间故事家徐荣耀,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出了门。在他身后的家里,还有三辆自行车摆放在一楼大厅。

田间、社区、企业、厂矿,徐荣耀搜集故事、演讲故事的脚步,遍及宜都的大街小巷、农村院落,陪伴他的始终是一辆自行车。这个曾任宜都市文化馆馆长、宜都市文化局副局长的“故事乡长”,始终秉承着绿色出行的理念。据他老伴李世凤回忆,这在30多年里,徐荣耀整整骑“报废”了24辆自行车。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这对外人看来物质生活并不短缺的徐荣耀老人,一生秉持勤俭节约的习惯,淘米水用来洗菜,洗澡水、清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人情安排以简约适度为原则……

不仅是个人,在宜昌,以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为宗旨的社会团体也数不胜数,其中很多还形成了品牌。

5月15日,63岁的丁万明带领6名志愿者又上船了,半月一次的江上巡查,已经成为这支“长江哨兵”的工作常态。一年来,这支“长江哨兵”共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近30次。长江猇亭段垃圾越来越少,江水越来越绿。

“长江哨兵”们来自各行各业,有企业职工有个体商户,大家为了保护长江走到一起。其主要职责是进行江面巡查,清理漂浮垃圾;对于江面上排放油污、油烟,产生噪音的船舶主人进行环保宣讲、劝导。“巡江清漂仅仅只是保护长江母亲河的第一步,下一步我们还计划招募更多的志愿者,与‘长江哨兵’一同参与码头垃圾的清理。”长江哨兵志愿服务队队长周爱华介绍。

初夏的清晨,空气舒爽微凉,家住伍家岗区城中半岛的刘阳经常沿着滨江步道跑步至解放路附近上班。“既经济实惠,又健康生态。”他笑道。总长20公里的宜昌滨江步道,是万里长江上最长的滨江绿道,市民可从市区跑步、骑行至猇亭。

沿长江猇亭段逆流而上,“三峡蚁工”在长江两岸捡拾垃圾、引导垃圾分类的场面映入眼帘。这个由个体发型师李年邦发起成立的环保类公益组织,从2015年至今,共组织环保志愿者开展530多次捡拾长江江滩垃圾、保护长江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参与近4万人次,捡拾垃圾近800吨。“三峡蚁工”用锲而不舍的执着,坚持守护着长江母亲河的靓丽颜值。李年邦因此入选2018年荆楚楷模,“三峡蚁工”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被授予“宜昌生态环境保护奖”。

走进长江南岸宜都市贵子湖,映入眼帘的是茂源水生态院士工作站,48岁的农艺师梁智博带着记者边走边看,他笑称自己是从美容美发到网箱养殖再到水生态治理三次转型的“民间湖长”。如今他投入600多万,在贵子湖这片水面绿茵场上,培育了20多种净化水质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试种成功数十种水上蔬菜。目前,贵子湖基地已成为全国水生态修复与湿地产业发展的成功范例。不仅产业以生态修复为导向,梁智博家的住房依山就势而建,并选择自然环保的建筑材料,他的餐桌吃的是自家种的有机蔬菜……可以说,在他身上衣食住行用教游养处处“绿”意盎然。

绿色生活彰显政府作为

4月17日下午,由宜昌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主办的宜昌市城区“绿色21天”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挑战活动启动。

在南北天城分类垃圾投放点,今年79岁的程千珍老人正拎着一袋矿泉水瓶,在督导员的引导下,准确地投放到可回收塑料垃圾箱内。“我的垃圾分类积分卡上已经有5748分啦,可以用来兑换日常小用品。我们响应这个活动也不是为了换这些东西,就是为了倡导绿色生活,小区环境好了我们住着也舒服。”程奶奶热心地说,有时候不光自家的垃圾,走在小区里看到有垃圾也会自觉捡起来丢到垃圾箱内。

近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引导人们向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编制完成《长江流域(宜昌段)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规划》,印发《宜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分工方案》,强力主导宜昌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科学化、系统化。

实现绿色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宜昌大力实施全域复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位居全省市州第一。全力打造长江水岸生态休闲廊道,主要道路绿色景观通道,建成城市绿道108公里;倡导绿色出行,在全省率先建成BRT快速公交系统,并夺得2016年“世界可持续交通奖”,建成覆盖城区、连通郊区的自行车路网,城市轨道交通正在抓紧实施,让市民绿色出行成为可能。

实施绿色宜居工程。编制宜昌市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推广实施《湖北省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验收标准》,实施绿色建筑第三方评价标识。组织开展绿色建筑示范,落实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执行绿色标准的强制性规定,推动绿色建筑快速发展。

开展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累计处理餐厨垃圾12716吨;实施光盘行动,鼓励酒店、餐厅推出半份菜;号召市民少吃荤、多吃素,实现绿色饮食。

5月21日,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救治中心救治的三条大鲵(娃娃鱼),被放归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三条野外受伤的大鲵分别被市民发现后送到救治中心,经过一年多精心养护,身体状态达到最佳,适合回归自然。

全域复绿、全城留绿、全员护绿、全民践绿。如今的宜昌,绿色已然成为发展底色,绿色生活逐渐成为主流生活方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