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宜都讯(融媒记者 彭丹凤 陈凡)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钅’字旁是由中间的‘金’字变化过来的……”这位老师叫徐春华,2018年8月由杨守敬小学交流支教来到王家畈镇中心小学,从事低年级段语文教学工作。
从城市到乡村,徐春华感受最大的就是“差距”,“孩子们的识字、阅读,还有说话、书写等各个方面,与城区孩子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刚开始教的比较吃力。”
此时,徐春华在杨守敬小学四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派上了用场。
她从每天的教学时间里抽出15分钟指导孩子们识字、书写,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当时发现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书源,于是我就想能不能找以前杨守敬小学的孩子,把他们的书籍收集起来,和这边的孩子实现一种资源共享,在他们之间架起一座阅读的桥梁。”
徐春华的努力,换来孩子们的反馈。“每个星期一,徐老师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好看的书,渐渐地我们爱上了看书。”王家畈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高嘉浩说。
和徐春华一起从杨守敬小学来支教的还有张凤丽老师。面对乡村学生课外辅导难的问题,她利用休息时间,将每天课堂上讲到的知识归纳总结,并用手机录制成微视频传给家长,帮助学生打牢基础知识。
“支教老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带到我校,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了我校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王家畈镇中心小学校长何玉美说, 城区优秀教师下乡送教,加深了校际间的交流,优秀资源的共享,使农村学子享受到了与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从而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
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上对口支教和置换等教育资源交流形式的科学融入,补齐了农村教育的短板。近5年全市共补充337名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安排102名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近2年共安排30名校长交流轮岗,全市教师区域交流比例达12%以上。
在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资源“软实力”的同时,我市还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让城乡学校具备同样的“硬基础”。
2009年,市教育局把潘家湾民族中学作为全市首个“班班通”试点学校,投资20万元,为每个教室安装多媒体教学设施,让山区学生率先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
潘家湾民族中学副校长谷业军说,这样上课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实现人机互动,教育形式就更加灵活,教学的呈现形式就更加生动、更加地形象,从而也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潘家湾民族中学还先后对实验楼进行维修,建设标准化实验室和云机房;修建改造学生公寓,新建教学楼、修建塑胶运动场,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购置了很多的学习操作设备,让我们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然后能够更好的去亲身实践,更好的去理解。”潘家湾民族中学学生吴晓燕表示。
“各级政府的大量投入,学校条件的改善,当然直接受益的是土家山乡的孩子们。”潘家湾民族中学校长王晶波说,“我们的学生在这里认真的学习,很多都考上了重点高中,考上了大学,走向了更远的世界。 ”
近五年,我市累计投入“改薄”资金2亿元,对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师生学习生活条件。
据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沈锡阳介绍, 下一步将着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小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有序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组建两大教育集团和多个教育联盟,力争全市覆盖率达到80%,逐步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着力深化市管校聘的教师体制改革,将优秀师资向农村学校倾斜,让乡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的好;不断扩大省级示范高中名额分配比例,全面落实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推行绿色教育质量综合考核,实施集团联盟学校教育质量捆绑评价,大面积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
(编辑:党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