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宜都讯 9月16日,《三峡日报》专版刊发文章《新动能擘画宜都新未来》,报道我市加快动能转换助推高质量发展。
原文如下:
新动能擘画宜都新未来
——宜都市加快动能转换助推高质量发展纪实
△宜都市招商引资集中项目签约
△宜都市“绿色发展”重大项目鲟龙湾文化旅游产业园奠基仪式
招商引资如火如荼、项目推进奋力前行,初秋的宜都正迎来收获的季节。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建设画面,一处处紧张忙碌的生产场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厂房……宜都大地处处响动着铿锵前行的发展足音。
作为宜昌市“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中东部发达县市一核的排头兵,今年上半年,宜都市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3亿元,增长8.5%,高于宜昌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6.8亿元,同比增长18.9%,居宜昌市第一位;
财政总收入22.3亿元,增长15.6;
招商引资成效突出,1至6月,完成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97个,协议总投资195.5亿元,在宜昌市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一;
……
更为可喜的是,宜都市今年百强再进位,位列第78名,这是该市连续6年进入百强榜单。数据增长的背后,是宜都市加速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跨越提升的具体体现。
△宜都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升级版
△高坝洲镇清江产业园
拆出发展新空间
2017年8月24日,宜都市枝城镇,楚星化工园区香溪化工有限公司厂房内的化工设施设备开始有序拆除,标志着宜都市正式启动首批化工企业关闭清理行动。
拆,是宜都市推动化工企业转型的开始。宜都共有规上化工企业24家,2018年,该市投入120亿元,形成“一企一策”方案,关停4家、转产1家、搬迁入园11家,已入园企业就地改造升级。
环保重拳免不了向经济发展“割肉”。宜都市委书记罗联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一组数据:“对于整个关闭、清理、转移、搬迁等会带来近70亿元左右的损失,而宜都一年工业企业的产值在700亿左右,大约1/10的产值要给环保‘让路’”。
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宜都毫不犹豫地站在了环保一边。
为打破“化工围江”环保困局,2018年7月底,宜都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指挥长的宜都市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和全市推进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工作攻坚指挥部,并制定出台了《宜都市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
在专题办公会上,罗联峰曾多次提到,要锁定目标、倒排工期,把服务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放在当前工作的首要位置,全力推进,举全市之力打好打赢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
挑战与机遇并存,宜都市在“拆”的同时,也为发展创造了“新空间”。
在宜都化工园区内,首个入园施工的化工企业——华阳化工已进入厂房建设阶段,预计今年底一期项目将建成投产,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5亿元,新增利税3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0个。“此次搬迁,公司将投资6亿元,新建年产1.5万吨紫外线吸收剂项目。”公司负责人徐明华说,该项目产品技术含量将上新台阶,市场前景看好。“新产品的能耗比传统产品低40%,污染物产生量减少一半,产品整体迈向中高端。”
此外,宜都兴发化工投资200亿元,建设绿色生态工业园,从传统化肥产品,转型发展食品级磷酸盐、有机氟新材料、硅材料等高端产品;鄂中生态公司投入4.1亿元,进行环保改造、节能降耗和产品升级……
△宜都清江(高坝洲)康养示范区环境一流
△宜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永鑫精工
改出发展加速度
技改,企业抢占市场的“隐形法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今年上半年,宜都东阳光实业公司实现税收8.73亿元,比去年全年还多出3000多万元。可观的效益源自高额的技改投入。
十年前,为了提升生产的环保指标,东阳光高额投入技改,仅原料药车间,每年的投入就有1亿。“这个是发酵设备,当时是国内最大的发酵罐,现在它的技术水平是国内最高的。”在原料药车间,该公司环保总监邓肇政介绍,该原料药车间,年产量达600吨,占有全球九成以上的市场,东阳光医药产业销售收入今年将达到22亿。“这些收益又将用于技术创新及环保的改造,用于持续提高绿色生产的水平。”
大企业技改有大手笔,但在县级城市,中小企业的数量和发展质量,才是决定经济基本面的关键。
作为一家传统企业,宜都市玉兔家纺从2012年开始谋划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淘汰了一批运行成本高、污染比较重、能源消耗大、工艺流程落后的机器设备,通过近7年的努力,投资近1亿元,更新了一批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设施。
在该企业的喷气车间,十几名工人正在熟练地操作织机设备,这是该企业淘汰有梭织机246台,更新具有先进水平设备的生产场景。“近年来,公司投资3000万元进行主机设备的更新改造,已形成年产3000吨的织机生产规模。”该企业副总经理徐明金说。
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宜都市于2018年出台《深化工业技改三年行动方案》,每年拿出3000万元奖励资金,确保三年内规上化工企业全部完成技改升级。目前,宜化楚星、华新水泥、鄂中化工等一批企业的技改项目已经顺利实施,截至2019年6月,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91亿元,占全年考核目标165亿元的55.2%。
通过技改,不断修复传统动能,不仅让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实现了从工业制造向“智造”转型,更为宜都市高质量发展赢得了“加速度”。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入库9.5亿元、4.4亿元,增收3.2亿元、1.8亿元,增长52%、73.1%。
△宜都红花套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土老憨
△长江、清江、渔洋河“三江”汇宜都
招来发展“新动能”
项目是经济的压舱石,是发展的稳定器。近年来,宜都市招商引资工作努力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从源头抓起,不再单纯追求项目的规模和体量,而是将绿色、生态、环保型项目作为招商选商的重要依据,更加注重项目本身的含绿量和含新量。
在宜都市招商服务中心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作战图上,45个项目,80%都是绿色产业。其中不少是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的新兴产业。主要涉及纳米材料、空气净化材料、光学摄像头、高端功能膜材料、废弃物循环利用等。
站在绿色点缀其中的作战图前,宜都市招商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序桂对绿色招商侃侃而谈,“你看,陈皮产业园这个项目,对于延伸我市柑橘产业链,将柑橘传统加工产生的橘皮废料升级为功能产品,能极大地提高柑橘的整体附加值,符合我市的绿色产业发展定位,所以我们紧盯项目投资方,前后跑了10多趟,最终我市优质的营商服务环境、柑橘绿色无公害种植体系、完善的产业配套打动了佳宝集团,宜都从该公司的15处备选基地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签约。”
按照省“一芯两带三区”区域与产业发展战略,宜昌作为绿色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必须符合绿色标准。为此,宜都市招商服务中心调整招商战略,将招商重点聚焦于绿色、生态、环保产业,主动放弃高耗能、低产出、污染型产业。
“年初我们获取的投资20亿元的磷钾复合肥生产项目、投资10亿元的电镀电子元器件项目、投资5亿元的卫生陶瓷生产项目等一批投资信息,考虑到这些项目属于资源消耗型、高耗能且带有一定的污染性,最后这些项目被我们主动放弃。”说起拒签项目,王序桂一脸自信。
如今,陶瓷功能材料、基础锂材料、液态储氢新材料、非织造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宜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在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正日益成为宜都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标杆的重要支撑。
同时,宜都市还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加快清江康养产业国家实验区建设,重点抓好山城水都健康城、青林康养小镇、三江生态新城、柑橘国家农业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中部地区康养中心。
△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
转出发展新机遇
转变政府职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
从“抓项目”到“造环境”;从“要你来”到“你要来”;从“父母官”到“店小二”……近年来,宜都市结合自身实际,着力打造具有宜都特色的营商环境,树立“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服务理念,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客商的聚集,成为创业的沃土、就业的佳地、创富的乐园。
“申报后不到3个月时间、完成了技术论证和相关的安全协议签订以及现场指导,我们终于拿到了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局集团”)的施工许可。”宜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总工程师邓世春说,该项目的顺利审批,对华昊项目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因华昊新材料项目靠近焦柳线,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场坪内有大量石方需要爆破,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铁路线路两侧路堤坡脚、路堑坡顶、铁路桥梁外侧起各1000米范围是严禁爆破作业的。”邓世春介绍。
为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宜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与武汉局集团取得联系,宜都市副市长、公安局长代志超率队多次前往武汉局集团襄阳供电段、襄阳电务段、宜昌维修段,调度处等铁路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从5月19日到8月6日第一次正式爆破,用时三个月。“就连武汉局集团的相关领导也坦言,在铁路局涉地方爆破审批时间上,宜都是最快的。”邓世春说,爆破作业已于9月8日全部完成,目前,华昊新材料项目已经进入地基处理,厂房基础施工阶段,大量生产设备正在陆续地进场。
高效率离不开“保姆式”服务。宜都市自2018年8月启动“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活动以来,市级领导走访27家工业企业,搜集企业反馈问题诉求共47个,其中43个问题已现场解决;全市83家单位联系走访242家工业企业,收集企业反馈问题诉求共275个,目前已办结问题263个,办结率达95.6%,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宜都正处于依靠发展方式创新、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窗口期,为推动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我们通过‘保姆式’贴心、精准、高效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各类项目加快建设进程。”宜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谭建国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信心满满。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勇立“双核驱动”潮头,加快动能转换,今日的宜都正以如椽大笔描绘高质量发展的灿烂华章!
(编辑:刘娟 审核:黄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