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幸福渠,50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

云上宜都讯   吃水不忘挖渠人,甘露浇灌万年春......

幸福渠水清清,幸福了50年宜都人,为宜都8万亩农田年年丰收发挥出水利命脉的作用。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幸福渠竣工建成的50周年,蜿蜒近百公里的幸福渠,为宜都38万人民的农田灌溉、人畜饮水、水力发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幸福渠。↓↓↓

幸福渠

幸福渠建设于1958年1月10日,全线竣工于1969年底,当时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建设者们靠着肩挑背驮,硬是在半山腰上修建了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

幸福渠有如一条蜿蜒的飘带,横跨在半山腰,山势之险峻,地势之险要,一边是陡峭的河滩,一边则是清幽的渠水,只有50公分来宽的羊肠小道供人行走。

听熊渡电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周喻,介绍自己作为宜都第三代水利人,谈幸福渠50年的变与不变。

变的是,通过幸福渠的建设,解决了当年枝城、姚店、聂河、陆城四个乡镇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改变了当年“只见春天播种,不见秋天收粮”的落后状况,并由此如长藤结瓜般在渔洋河上修建了熊渡电站、金涧电站、金桥电站、聂河电站(渠道引水电站)、金滩电站、香客岩电站五级六站,让当时的宜都县经济有了很大的改观。

不变的是修幸福渠的这种坚韧不拔、自力更生、勇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永远传承和发扬。

听参与幸福渠建设建设的老人陈泽伟介绍"万斤粮"当年建设的故事。

老人家已70周岁,当年参与建设时才16岁,在幸福渠石渠段3850米处,有一段艰难的过水隧洞,长约40米,高约20米。当年,为打通这短短四十余米绝壁险段,指挥部调集了精兵强将,组成了尖刀班,签了生死状,誓师会上,将士们豪言,苦战三个月,吃完"万斤粮",打通幸福渠!

当时的工地伙食,玉米红薯洋芋是主食,米和肉,属于打牙祭!万斤白米注入饥肠,驱动血肉之躯,生出撼天动地的动力,硬生生在坚硬的绝壁上凿出一道水槽,此险段"万斤粮"的名字因此传扬开来。

听当年修建幸福渠的78岁高龄老人胡永柱,讲述幸福桥的来历。

在幸福渠距熊渡电厂右岸厂房约两公里处,有一石桥,名叫“幸福桥”。

在石桥上方处还残存的几间土坯房,就是在这里,前后有几百人住,每晚都是打地铺,人挨人,有的甚至是天当房,地当床。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子;那时条件艰苦,穿不暖,吃不饱。寒冬里只有几件单衣裹身,吃的是野菜拌饭。

但就是这样一群人,每天唱着革命歌曲,从早上五点多就往工地上赶,到夜晚才从工地回来,靠的都是精神的支撑。实行的是军事化作风和管理,幸福渠前后修建历经十二年,当时没有先进施工机械,搬运完全靠肩挑背驮。唯一的大面积作业就是用炸药开山劈石,但作业风险高,有时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建设熊渡水利工程,大量使用当地石材,为方便运输,在此修建石桥一座。为了铭记那些为修建幸福渠工程付出血和汗甚至生命的好儿女,将此桥命名为幸福桥。

最后,一起驱车前往熊渡大坝右侧幸福渠渠首,李凤昆和张力华夫妇的墓地,了解夫妇二人当年如何在困难时期力排众议,英明决策修建幸福渠和支持熊渡工程上马的故事。


熊渡大坝

幸福渠的建成给宜都人民留下了两笔巨大的财富。

精神财富

即修建幸福渠坚韧不拔,自力更生,勇于奉献的精神。

物质财富

因为在修建了幸福渠后,宜都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相继修建成了渔洋河上的五级六座电站,让渔洋河的梯级开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给当年宜都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编辑:刘娟  审核:党艳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