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交汇,八百里清江在宜都汇入长江。
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
兴发集团宜都绿色产业园合成氨项目生产装置正加快建设。
宜都东阳光1号地。
宜都市滨江公园绿如画。
李白在荆门山留下《渡荆门送别》诗篇。
中国谜语村—青林寺村。
“两溪两桥”旅游环线彩色公路。
“水、铁、公、空”多式联运的宜都复合型综合交通体系。
两江明珠,三峡门城。
在鄂西南广袤的大地上,有这样一座城市璀璨夺目——
她坐拥长江清江交汇之地,兼具长江大气开放、包容奋进的豪气,又有清江灵秀婉约的朴实;
她区位优势绝佳,位于鄂渝湘三省市交界处、三峡宜昌半小时经济圈,贯穿南北的焦柳铁路及两江航道,沪蓉高速、三峡翻坝高速连通世界,素有“鄂西门户”“楚蜀咽喉”的美誉;
她是全国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诞生多项享誉全国的先进经验。
她的名字叫宜都。
近年来,宜都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以压倒性力度保护长江母亲河,着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结构趋优、质量向好、生态变美、民生改善、治理有序的高质量发展态势。今年,宜都百强再进位,位列第78名,连续6年入选全国百强榜单。
一组数据让人振奋!今年1月至9月,宜都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77.66亿元,增长18.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3.6%;财政总收入30.14亿元,增长14.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69亿元,增长0.7%;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81.57亿元,增长21.6%。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全省县域经济的领跑者,宜都在逐梦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一路高歌猛进,一路蹄疾步稳。
转型 构筑工业强市新优势
宜都,传统工业强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门类齐全。
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宜都狠抓产业转型,高位推进,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指挥长的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推进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工作攻坚指挥部,制定出台《宜都市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
“锁定目标、倒排工期,把服务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放在当前工作的首要位置,全力推进,举全市之力打好打赢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宜都市委书记罗联峰说。
2017年8月24日,随着楚星化工园区香溪化工有限公司化工设施设备有序拆除,宜都正式拉开首批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的大幕。2018年,该市投入120亿元,形成“一企一策”方案,依法关停企业4家,转产企业1家,启动搬迁入园企业11家,实施技改升级企业10家。
绿色发展不能只算经济账。罗联峰说:“宜都一年工业企业产值约700亿元,而化工企业关闭、清理、转移、搬迁等将会带来近70亿元的损失,产值的十分之一要给环保让路。但在绿色发展这道必答题面前,宜都毫不犹豫。”
技改,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2018年,宜都出台《深化工业技改三年行动方案》,对现有传统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每年拿出3000万元奖励资金,确保3年内规上化工企业全部完成技改升级。截至目前,宜化楚星、华新水泥、鄂中化工等一批企业的技改项目顺利实施。截至2018年底,宜都共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38.4亿元。
技改让一批企业焕发生机。今年上半年,宜都东阳光实业公司实现税收8.73亿元,比去年全年还多出3000多万元。宜都市玉兔家纺淘汰246台有梭织机,投资3000万元更新改造主机设备,形成年产3000吨的织机生产规模。技改实现工业制造向“智造”转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宜都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入库9.5亿元、4.4亿元,分别增收3.2亿元、1.8亿元,增长52%、73.1%。
今天的项目,明天的产出。项目是经济的压舱石、发展的稳定器。
近年来,宜都把项目作为高质量发展生命线,坚定不移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号工程”。招商引资工作努力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从源头抓起,不再单纯追求项目的规模和体量,将绿色、生态、环保型项目作为招商选商的重要依据,更加注重项目本身的含“绿”量和含“新”量。
2018年,全市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性突破,新签约项目125个,协议投资额50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00亿元。氢阳新能源、宜昌华昊、江苏锂电、欣龙新材料等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项目落地,成为宜都转型升级、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标杆的重要支撑。
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宜都加快清江康养产业国家实验区建设,重点抓好山城水都健康城、青林康养小镇、三江生态新城、柑橘国家农业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中部地区康养中心。
护绿 刷新森林之都高颜值
10月10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宜都市人民政府与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联合发布《绿色生活方式指南》。《指南》共79条,涵盖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用、育、游、养”八大领域,对政府、企业和公众该做什么、怎么做,都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和量化考核指标,对绿色生活方式提供规范性、示范性指导。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打造绿色城市标杆。宜都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制度护绿,出台《宜都市绿色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生态产业、生态宜居、生态文化等五大类、40项具体指标,通过推行生态指类管理,实现理念、人文、产业、社会治理生态化;编制实施《宜都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评办法》,健全生态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压实生态治理主体责任;出台《宜都市生态公民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教育从娃娃抓起。课间,陆城第一小学千余名学生和着《生态童年之歌》的欢乐节拍,跳起生态童年之舞。2013年开始,宜都创新开展“生态童年”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生态大视野、生态大课堂、生态大课间、生态大实践,培育学生环保素养。如今,小小少年成了绿色生活的践行者、传播者,他们收集雨水浇花、步行上学,用旧报纸练字减少纸张浪费……
“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
宜都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实施森林增长和绿化提升工程,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精准灭荒、植树造林、码头生态复绿等综合举措。
位于枝城镇三板湖村的湖北楚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曾堆放1300万立方米生产高浓度磷复肥后留下的磷石膏,裸露堆放的磷石膏如光秃秃的荒山。该公司建设拦渣坝、渗遮液收集池等安全环保设施,对堆场采取边坡整治、植被恢复等措施,进行升级改造和生态景观改造,昔日400亩废弃矿渣堆场披上绿装。
滚滚长江水,萋萋两岸绿。长江宜都段沿岸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截至目前,宜都完成长江岸线复绿1200亩,植树11万余株,复绿长度38公里。
视线回到宜都城区。漫步其间,百步一景。主干道绿化带、十字路口绿化景观、大大小小的公园,让人心旷神怡。截至目前,宜都新增公园绿地236.54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14.1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3.61%;修建和改造清江公园、文峰公园、陆逊广场等12个绿地公园和35个小游园,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
城市有公园,乡镇有广场。宜都以“十镇百村靓彩工程”为重点,对村庄道路、河流沟渠、荒山荒滩、农村“四旁”实施绿化、美化、彩化、香化,镇区新增绿化面积87.85公顷。
近年来,宜都持续开展绿色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成功创建省森林城镇3个、绿色示范乡村45个。宜都荣获全国森林城市,是湖北省唯一上榜的县级市。
高效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问冷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问实情,把握企业发展态势;问对策,化解企业发展难题;问项目,增强企业发展后劲;问思路,明确企业发展路径……宜都持续深化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活动,以更实举措服务企业发展,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取得良好效果。
宜都自2018年8月启动“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活动以来,市级负责人走访27家工业企业,搜集企业反馈问题诉求共47个,其中43个问题已现场解决;全市83家单位联系走访242家工业企业,收集企业反馈问题诉求共275个,目前已办结问题263个,办结率达95.6%,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措施,宜都出台推进化工企业搬迁入园、支持企业上市、工业技改扩能、电商经济发展、设立科创基金等20多项政策举措。2018年,宜都共为企业减负4.5亿元。
“原本要一个多月才跑完的手续,3天就办好了。”这是宜都推出的“告知承诺制”给宜都市兴发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带来的惊喜。为打破审批部门“坐等审批”“串联审批”,破解投资项目审批难、落地难问题,宜都结合自身实际推出“告知承诺制”,为行政审批“瘦身提速”。
这是一个缩影。宜都是全省营商环境试评价样本城市。对标江浙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巩固“一网覆盖、一次办好”成果,推进政务服务“五级联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77%,200多个高频事项只跑一次、一次办成。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验合一、多管合一,促进告知承诺制、标准地出让、局长驻窗等改革举措落地,建立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审批平均提速30%,其中建设工程类审批提速50%。
从城到乡,改革贯穿始终。10月28日,宜都市在枝城镇召开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127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和287810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陆续获颁登记证书和股权证书。
作为全国第四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试点城市,宜都市于2017年10月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截至目前,该市基本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全市共清理登记农村集体资产123035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2173.9万元,资源性资产面积166万亩。此次经营性资产股本包括经营性资产、可转化经营的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评估作价三部分,共登记全市股份经济合作社总股本218421万元,配发股份30199236股。“户户有资本,家家有股东,年年有分红。”这一美好愿景在宜都变为现实。
城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宜都敞开怀抱,广纳贤才。先后实施“两江英才”“双十百千”人才工程,举办“宜才宜用·才聚宜都”系列活动,聘请高质量发展顾问13名、招才招商大使33名、乡村振兴顾问123名,组建2家驻外商会、4家两江英才工作站,确保每年引进200名以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育20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出200个创新创业发展项目。
搭建人才施展舞台,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宜都出台《宜都市拔尖人才管理办法》,健全人才引进、培育、服务和激励机制,为高层次人才落户、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各类人才突破4.9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近1万人。
从“抓项目”到“造环境”,从“要你来”到“你要来”,从“父母官”到“店小二”……近年来,宜都结合自身实际,着力打造具有宜都特色的营商环境,树立“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服务理念,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客商的聚集,成为创业的沃土、就业的佳地、创富的乐园。
“宜都正处于依靠发展方式创新、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窗口期,为推动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我们要通过‘保姆式’贴心、精准、高效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各类项目加快建设进程。”宜都市市长谭建国说。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伴随着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声声,宜都踏着新时代的节拍再出发,正以如椽大笔描绘更加美好的灿烂明天。
撰文:张发智 朱灿义
本版图片由宜都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