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宜都讯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是重要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事关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执政基础。
作为全国首批中宣部重点联系推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城市和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城市,宜都市按照“宜都模式、宜昌样板、百强担当、全国标杆”工作目标,先行先试,协调推进“两个中心”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打通教育服务群众的便捷通道。
试点即示范。宜都创造性把“两个中心”建设一体化融合推进,把志愿服务的模块优化进融媒体便民服务,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平台与群众“一键相连”,打造“指尖上的文明实践中心”,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文明的种子深植群众心田
“以前穷,出门基本靠走,联络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而今扶贫拔穷根,一起过上好日子……”2018年11月20日,宜都市聂家河镇凤凰池村,当地贫困户走上舞台,向村民分享自己的脱贫故事。当天,宜都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凤凰池村成立。由此,宜都拉开全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大幕。
群众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宜都建立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村分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站,层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老百姓走得更近、贴得更紧。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站建设作为‘书记’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保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试点工作,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宜都模式,用实实在在的成效、群众看得见的变化得民心、筑同心。”宜都市委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罗联峰说。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形式是志愿服务。
志愿者来自哪里?宜都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金种子”计划。“金种子”计划是围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送服务与送技能相结合,整合全市在职党员干部、文化文艺人才、退休干部等各方社会力量,招募一批“金种子”志愿者,深入基层,根据群众需要开展培训服务,播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能、新风尚,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首批共8支“金种子”志愿者分别来自市委党校、市文旅局、市文联、市科协、市司法局、市卫健局、市教育局、市老年体协“金种子”志愿队。
为孵化每个村的文明实践队伍,宜都开展“足迹深深印农家”等志愿活动,将政府机关、社会团队的10个志愿服务队延伸到基层,定期开展活动,帮助培育农村的志愿服务团队,还将志愿服务项目、服务人、电话等列成表,送到每户村民手中,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充分享受志愿服务。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活动,市乡村联动举办“四季文化节:“春和”风尚节、“夏韵”艺术节、“秋思”读书节、“冬艺”健身节,丰富形式内容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民星大舞台”。
宜都在每个村成立宣讲队、关爱队、理事队、文体队和调解队,将乡贤能人、文艺骨干纳入这五个文明实践小分队,采取“群众点单、专业制单、政府买单”方式,月月有节目、时时在服务。
宜都市五眼泉镇庙岗村实践站成立了“半小时”便民服务、“半小时”卫生服务、“半小时”文体服务等六支志愿服务队。鼓励老百姓参加志愿活动,村里制定了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和兑换办法。村委会旁的爱心超市里,洗发水、热水瓶、雨伞、吹风机等生活用品琳琅满目。“以前一起打牌,现在一起开展志愿活动。帮助别人也提高了自己。”48岁的文体志愿服务圈积极分子李名兰说。
这是宜都市推行“文明积分制”的一个缩影。该市按群众加入文明实践组织、参加志愿服务、弘扬文明风尚等的情况量化考评。表现优异的村民,将摘获“十星级文明户”“五美之星”等荣誉,并得到贷款授信贴息等政策扶持。
县级融媒体中心:“1314”模式激荡融媒澎湃力量
作为全国首批中宣部重点联系推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宜都构建起“1314”融媒模式,即:布局一个“融中心”、塑造三个“用户中心”、首创一套体制机制、深耕四种“融媒力量”,着力打造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宜都样板”。
宜都在全省率先探索融合实践之路。1996年,宜都电视台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实现“三台”合一;2012年,原由市委宣传部管理的“湖北宜都网”归并到市新闻中心;2013年,在全省率先开发掌上宜都新闻客户端,实现多屏互动;2014年,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双微矩阵,微信公众号粉丝量突破20万;2018年10月,关闭“掌上宜都”客户端,对接长江云平台,功能更强大的“云上宜都”APP全面上线,11月被中宣部确定为试点单位之一,12月26日宜都市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
守正创新、以立为本、立破并举。融媒体中心建设作为全市深改项目,宜都在体制机制上大胆求变,创新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模式,财政每年经费保障1100万。推行“编内+编外”的灵活用人机制、“全额+定额”的财政供给机制、“基础+绩效”的分配激励机制、“能进+能出”的人员管理机制。优化《融媒体中心绩效考核办法》,设置11大类共性考核指标和23项个性考核指标,建立了岗位责任与工作业绩相统一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制度。在全市人才引进暂缓的情况下,宜都市委、市政府开通“绿色通道”引进融媒体专业人才6名。在融媒体中心场馆内设置母婴室、咖啡厅、书吧等生活、休息、学习设施设备,增强人文关怀,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通过资源重组、平台重构、体系重塑,真正做到机构、人员和物理空间的“融”、传播方式的“融”、采编各流程的“融”、内部管理的“融”。坚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紧紧围绕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提升,深耕“融媒力量”,唱响全媒体时代最强音。
经过多轮融合,宜都已形成“1+8+N”的融媒体传播矩阵,总用户数(含粉丝量)已近30万,“掌上宜都”微信公众号荣登2019年度全省十佳政务微信,网络引导力显著增强。
传播正能量。抗洪抢险中,宜都微信公众号发布《宜都暴雨,我们在一起!》,报道干部群众纷纷奔赴一线抢险救灾的故事,文章阅读人数迅速突破“10万+”,累计阅读量达百万次,网友留言近千条。
扩大影响力。今年5月26日,全国首个“绿色生活日”活动在宜都举办。活动前,线下开展“绿色出行21天健步走”“绿跑打卡抢头条”等活动,2000余市民及运动健身达人参与其中,市民打卡上融媒体头条,活动分享火爆朋友圈,为活动助威造势。
以“云上宜都”APP为龙头,宜都全力拓展服务功能,打造指尖上的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群众工作中心。
推进“一网通办”,打造在线政务服务总枢纽。宜都把湖北政务服务网嵌入“云上宜都”APP,自主开发“政务服务”模块,设置宜都概况、权威发布、民生问政及政务大厅四个版块,为群众提供民生问政、诉求受理、申报审批等12大项的政务服务项目,方便群众指尖办事。
开发“企业服务”模块,搭建项目、人才、资金资源对接交流窗口,提供金融、求职、物流等20余类线上服务,让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实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指尖一站式办理,为宜都发展赋能。
聚合平台资源,打通入户服务最后“一百米”。开通融媒体服务、企业服务、就业招聘、便民服务等26个服务模块。汇集菜市场信息、停车场位置、公厕点位、公交线路、生活缴费、快递收发等100多个子服务项目,构建宜都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玩的线上服务综合体,实现服务群众全方位、零距离。
安放群众心声,连接部门高效解难题。民生问政版块,市民线上提建议、表诉求,部门办理回复,云上平台汇集反馈,引导“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推动线上对话互动,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上线以来,该平台已接纳民生问政信息近万条,回复率达100%。
“两个中心”一键相连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初秋时节,位于清江江畔的宜都市刘家嘴新城,两栋彼此相拥的圆形建筑格外吸人眼球。
按照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目标,宜都确定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两个中心”物理空间、线上平台融合建设的思路,整合在建的市民活动中心PPP项目,把融媒阵地布局在刘家嘴新城总体规划的核心区,与市民活动中心功能区的“五馆一中心”(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大剧院、会展中心)连为一体,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比邻办公。
空间融合只是第一步。宜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一体化融合推进“两个中心”建设,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促发展的新境界;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信息化系统,接入“云上宜都”,把志愿服务的模块优化进融媒体便民服务,实现覆盖城乡的“六个半小时志愿服务圈”“金种子招募培训”“我要秀文明”“我要拍陋习”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群众“一键相连”。
打开宜都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平台,普通群众点击“我要点单”,即可在党员志愿服务圈、文化志愿服务圈、法律志愿服务圈、科技志愿服务圈、便民志愿服务圈、卫生志愿服务圈中选择需求事项,各大服务圈覆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取所需。此外,“我要秀文明”“我要拍陋习”“我的微心愿”等栏目设置,互动性强、参与度高,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促进线上线下协调发展。
依托融媒阵地,搭建“民星大舞台”,让彭世荣、徐荣耀等一批基层非遗传承人、农民艺术家、乡土民星走进融媒体中心直播间,讲政策、唱理论。综合运用视频连线、短视频、直播互动等多种形式,与群众开展线上线下互动,让农村广场舞跳进直播间,让香喷喷的“妈妈菜”通过线上传播飘进千家万户。
截至目前,宜都已开展新春庙会、春和风尚节、夏韵艺术节、我的脱贫故事宣讲、农民丰收节等15场网络直播,累计观看超过1000万人次。其中,《宜都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点击量短时间内突破“100万+”;《湖北宜都:山花照坞复烧溪》《湖北宜都:有温度的百姓宣讲员》等90余篇融媒体作品登上学习强国平台;“金种子”志愿者彭世荣的楠管说唱《用新说唱十九大》视频片,在线观看次数突破100万。
鄂西门户,宜都!全国文明城市,宜都!
沐浴着新时期的浩荡春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犹如两朵并蒂莲,根植宜都肥沃的土地,散发出沁人心脾、回味无穷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