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湾土家族乡梁山村脱贫记
山腰上,一股清泉缓缓流出,在密林间哗哗作响。“别看现在流得欢,保不定哪天就得断!”村民解文洲印象里,祖祖辈辈所依靠的这条小溪,始终时断时续,让村民吃水成老大难。
这里就是潘家湾土家族乡梁山村,海拔约900米,位于武陵山脉尾部的山脊上,属喀斯特地貌,地表水难以留存。
如今,面对即将到来的溪水断流,解文洲不再犯愁。她指着屋旁的水窖说:“就这几年时间,村里补贴我们修了这么多水窖,山上还有几个大水库,哪怕沟里没水,我们也能生活。”
这还是五年前那个村民一度“谈水色变”的贫困村么?是怎样的力量,让断流之水持续在村民的生活中流淌?记者循着村民记忆,重访了梁山村五年的变迁历程。
畅通水电路,脱贫底气足
“山高雨水足,就是留不住!”这是梁山村民的共同感触。提起以前缺水的日子,村民谢宗喜说:“以前溪水断流后,我们要到山下堰塘挑水吃,一担水80斤,要走近8里路。”最严重时,还需要党委政府协调消防车送水。
“水”是首要生产要素。解决村民用水问题,摆上了驻村工作队和村党组织议事日程的首位。梁山村党总支书记张爱民介绍,驻村工作队通过积极申请项目资金,修建了转马岩等小型水库,为附近村民集中供水。与此同时,对村民自家单独建水窖进行专项资金补贴,每个水窖补贴1000元;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对5户村民联合修建的超过100立方米的大型水窖每立方米补贴150元。
谢宗喜就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他说:“我修了2个水窖,国家有补贴,水管直接连到厨房、卫生间。”他顺手打开了家里的电灯,谈起了电的变化,“现在我家一个月用的电相当于原来一个组用的电。”梁山村是该乡最远的山村,电力基础设施一直薄弱,电压不稳。近几年,村里完成了电力线路改造,增加了变压器,电力供应更加稳定,村民也敢多使用电器了。
公路通村,幸福延伸。2017年,在工作队的帮扶下,连通梁山村与其他村的雷梁线公路完成硬化,大大缩短了从梁山村到宜都城区的行车时间。目前,梁山村硬化路通组率100%,通户率达到98%。已在村里经营棕制品加工厂近30年的黄清感受颇深,“以前运货去宜都要等班车,现在开车随时去,时间从90分钟缩短到40多分钟。”
种植中药材,找到致富路
“今年没外出打工。好在种了9亩当归,如果亩产按3000元算,收入没有受太大影响。”见记者来访,正在田间劳作的贫困户邓昌武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账。而种植当归,并不是他的独创。
2018年4月,宜昌市委办公室干部江荣国接过驻村接力棒,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那时梁山村已脱贫,但主导产业还不稳。入村以后,他同中国宜昌海事局、宜昌港务集团公司、宜都市财政局驻村干部一起通过调研发现,梁山村缺水,发展灌溉农业困难重重;中药材喜阴、抗旱,梁山村的土壤适宜生长。“村里多数人种玉米,每亩地一年收益只有1000元左右。若种中药材,收益要高很多。”江荣国说。
为此,他与张爱民先后5次来到宜昌市著名的中药材企业——众赢公司,希望对方在梁山村建药材基地。5个月后,在众赢公司的帮助下,梁山村正式开始试种药材。26户村民在78亩地种了当归、柴胡、苍术三种药材。
陡然改种药材,村民思想绕不过弯。他和村党总支副书记叶绍苑带着几位种田能手到五峰取经,积极与宜昌市农科院联系,请求技术指导。李云飞是全市中药材种植领域的专家,市农科院派她全程指导梁山村药材种植。2019年药材收获期,村民当归亩产在3000斤以上,按照每斤1元的价格,亩产达到3000元,远远高于种玉米的收益。试种的村民尝到了甜头,原来观望的村民也开始参与。
正当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给工作队提出了新的难题。刚刚起步的中药材种植如因此中断,势必前功尽弃。春节期间正在海南与亲人团聚的江荣国于农历正月初九赶回宜都梁山村。见购买种苗和农机的22万元资金一时无法到位,他把自己的养老储蓄取出,支持村民发展产业。
很快,除了本村贫困户外,梁山村周边望洲坪、杉木坑、潘家湾、南冲、粟树村17户贫困户及其他农户,种上了药材。“今年完成了350亩的药材种植,初步实现了群众种地也能致富,等到明年药材推广种植面积达到500亩,就可在村里建药材粗加工厂,为村集体增收打下坚实基础。”江荣国说。对于此举的意义,他说,以当归为例,直接收获的新鲜药材1元1斤,经过粗加工后,价格可达3元1斤,附加值提高了几倍。
接受新观念,生活更幸福
时隔5年,记者再次见到贫困群众陈元云时,他已告别曾经的简易砖木房,搬入了白墙红窗的新房中。靠养羊摆脱贫困的他,不仅家中收拾得整整齐齐,而且房前屋后也干净整洁。
不远处,60岁的村民章远云正带领一群村民,沿着进村公路清理路旁的杂草。“村里把路修得这么好,但路旁杂草丛生,我看不过眼。道路干净,环境好,我们生活才更舒心。”章远云表示。
张爱民说,口袋鼓起来的村民,开始将文明的种子在心中扎根。最直观的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往,村民将猪、羊的粪便随意堆放,现在大多数村民家中都修建了沼气池、化粪池和干粪池,对粪便集中处理。
“倡导村民形成环保理念,需要解决现实问题,我们正准备购买猪粪干湿分离机,让猪粪成为药材种植的好肥料。”江荣国说。除此之外,村里的乡贤理事会不定期检查村民家附近的环境卫生状况,以红黑榜和文明诚信档案的形式进行提醒。
村民的主动求变,让这一片绿水青山,渐渐变成了金山银山。今年62岁的罗自喜住在新修的转马岩水库附近,4年前他对自家住房重新装修,成立了梁山山栖民宿,每年可赚近8000元。
渐渐的,不仅游客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了。32岁的鲜于万勇,此前曾在华为驻印度公司任职,今年2月,时隔6年回到家乡,看到村里的变化,他留下来不走了,已成为村里的后备干部。
5年的精准扶贫,为村民开掘出了致富的源泉,滋养着他们的小康梦、幸福梦。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邓士德 雷鹏程 吴钰 通讯员 刘烈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