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宜都“三农”亮点都在这儿了~

面对疫情之危,宜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守住了“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的温馨小城;面对发展之困,宜都人民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先机,成就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逆行”奇迹;面对发展目标,宜都人民久久为功、不懈奋斗,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贡献了宜都力量。

翻阅这一份份的宜都答卷,鲜红的党旗始终在一线高高飘扬,无数奋进者的背影历历在目,时代精神的动人旋律如在耳畔。虽然2020年已在奋进中镌刻成一段凤凰涅磐的记忆,但在这不同寻常的一年里,宜都“三农”工作却勇往直前,奏响了辉煌乐章。

幸运,青睐奋进者;时光,垂爱有为人。

这一年,宜都农业人奋发向上、求索不止。在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使命担当中,宜都农业人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精准定位农业现代化的坐标方位。全年获得省部级奖6项、地级奖22项,15人分别受到国家、省、地级表彰。

这一年,产业带动、脱贫致富描绘新画卷,在“国考”中交出满意答卷。红高片区以柑橘和康养产业为主导,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枝城重点围绕“两河田园”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产业,打造全市乡村农旅融合样板区;陆城重点围绕廖家湖、龙山以及邻苏小镇,打造都市生态休闲区;姚店重点围绕渔洋河、新桥河两条农旅融合休闲观光带,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田园经济;五眼泉突出文化和旅游的元素融合,加快推动“两溪两桥”环线建设,打造全市“最美村级环线”;王家畈、潘家湾、松木坪、聂家河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优势,打造原生态产业提升型示范区。同时,坚持以产业为先导,加快建设国家柑橘农业公园、宜红茶博览园、现代渔业产业园,并大力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土老憨”、“丰岛”、“天然富锌茶”等品牌成为打卡“网红”产品。

这一年,优质茶示范成为历史上茶园管理的一次伟大革命。优质茶示范基地位于潘家湾土家族乡和王家畈镇,核心示范基地面积3127.78亩。其中,潘家湾土家族乡潘家湾村、沈家冲村159户922.78亩和王家畈镇全福河村207户1161亩,由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实施;潘家湾土家族乡吕家坳村208户1044亩,由潘家湾土家族乡组织实施并整乡推进。同时,宜都“宜红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这一年,柑橘品改持续推进,逐渐向高端市场迈进。如果说转型、创新是柑橘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那么“从过去追求产量,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就是宜都人推动柑橘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重点引进农业企业——可山农业有限公司,基本思路是围绕“两湖”(贵子湖、南庄桥湖)、“两路”(宋高路、橘园路)柑橘优势区域,建立以“爱媛28”为主的岛橙基地,解放农民思想,发挥主体作用,激活种柑热情,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去年3月12日开始,可山农业有限公司抢抓疫情耽误的生产时间,正式启动一期项目,至10月22日,已完成高接换种3900亩,涉及两个村847个农户。目前,嫁接、断根、施肥、挑芽、涂白等田间管理工作已经完成,当前已形成三级枝梢。预计2021年开始试果,2022年实现量产。

这一年,美丽乡村建设一天一个新变化。11月中旬,湖北省财政厅公布了全省2018年度290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暨66个提档升级村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综合考评验收结果,我市双井寺、十里铺、弭水桥、吕家坳、九道河、黄莲头6个村获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荣誉称号。至此,我市连续三年共有11个村,在全省获此殊荣。

此外,全市投资百亿打造的全国“康养之都”项目建设场面如火如荼;一期投资3800万元,惠及2万多人民的廖家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已全面启动;与三峡基地发展有限公司携手合作,概算投资27.35亿元,长江大保护绿色示范项目在宜都已经开建。

这一年,改善环境,生态优先,宜都越来越秀美。践行“两山”理论,从网箱取缔、鲟鱼上岸到码头整治、化工拆除再到“两江一河”退捕禁捕,我市扛起政治责任,依法重拳出击,建立长效机制,用实际行动呵护了辖区江水永续东流。

根据《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重点工作清单》相关要求,我市制定了《生态责任环保责任清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从制度层面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在“两江一河”整治活动期间,共出动执法人员7648人次,检查相关经营主体3997家次,其中农贸市场和水产品经营店896家次、餐饮服务单位2938家次、食品生产单位1家次、渔具店196家次、农资店166家次,发现违禁渔具、鱼药信息289条,纠正和拆除含长江鱼等菜谱、招牌和广告872个。

2020年7月底,全市1159艘“三无船舶”就集中吊装上岸,兑现退捕转产补偿资金5223万元,679名渔民退出“江湖”。“江烟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鱼”的画面已从长江、清江宜都段消失。

这一年,农旅融合业态拓展,休闲旅游态势强劲。总投资1亿元,以樱花产业为纽带,涉及乡村旅游、种植采摘等为主的枝城樱花主题美丽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产业振兴,文化先行,宜红茶博物馆、产业研究院等推进宜红古茶道参与“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此外,畜牧、农机、农业教育、农经管理、农业项目建设等克服重重困难,创新方式方法,绩效斐然。

这一年,面对“双循环”,重振新动能,宜都农产品销售于国际国内齐头并进。3月29日,宜都市清峰园茶业有限公司仓库门前,满载153吨绿茶的6辆大货车启程,开往武汉新港并由上海港换船出海,最终漂洋过海抵达非洲的杜阿拉港。从这一天开始,受疫情影响一度中断的宜都农产品出口重启。目前,全市茶叶出口27750吨,出口额51455万元;柑橘鲜果出口46000吨,出口额21140万元;罐头产品出口15000吨,出口额11000万元。


这一年,乡村治理进入市农业农村局工作范围,并释放出强大的内生动能。3月18日,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在宜都正式启动。一年来,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目标,夯实基层党建基础,筑牢基层治理堡垒,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引领作用,乡村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市农业农村局推荐的《家庭诚信档案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被评选为首届湖北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湖北新冠疫情保卫战的“宜都答卷”》被农业农村部选为全国乡村治理案例,成为应急处理机制的宜都经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宜都实践分别在省厅大冶培训班和恩施乡村文化建设会上作交流发言,有52篇文章在各类媒体上发表。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高擎着新思想火炬的宜都农业人,已迎着地平线上跃动的2021年第一缕金色曙光,伴着“新发展格局”的号角声,重整行装,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创造宜都“三农”事业的美好明天而逐梦前行!(通讯员 王本忠)

责编:喻姣阳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