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都市枝城镇江滩公园朝阳广场,“长江精灵”白 豚与废弃的渔船同框。
白水港村退捕渔民刘成奎(右)和刘清(左)成为巡护队员,协助渔政监察部门在长江上巡查、宣传禁渔。
白水港村陈列室成为当地长江禁渔退捕的宣传教育基地。
白水港村退捕渔民王长春(右)进入工厂就业后,刻苦学习技能,努力适应新岗位。
白水港村62岁退捕渔民刘红岗享受着退休后的安逸生活。
退捕后,白水港村结合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新建绿道、广场和亲水平台,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长江一级支流九道河在宜都市枝城镇蜿蜒汇入长江,在入口处形成一个天然渡口,史称白水渡。据当地刘氏族谱记载,清朝顺治年间刘氏家族兄弟从四川忠州迁入宜都清江口,后来又迁到白水渡繁衍生息,世代以捕鱼为生。历史上的白水渡就是现在的白水港村。2018年1月1日,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率先启动禁捕。宜昌长江中华鲟保护区范围内的白水港村于2018年底完成渔船回收、渔民上岸,彻底告别“江湖”,结束了240多年的渔业捕捞史。
新春伊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再次来到白水港村,时隔一年多,曾经的渔村发了大变化。村民的房子沿江铺开,穿过村里的主干道刷黑不久,沿江沿河一条2.2公里长的崭新步道连接村组。长江边的凤栖广场上,不少村民在这里晒太阳、看江景十分惬意。
62岁的退捕渔民刘红岗在自家门口编织渔网,乐呵呵的,还没说话,就开心地笑了:“村里现在环境好得很,都是江景房,推开窗就是鸟语花香,还能看见一江清水、一片蓝天,天上的飞机、江上的轮船看得清清楚楚。”他说,渔网是卖给鱼塘养殖户的,不能让祖传的手艺荒废了。老刘在长江上捕鱼40多年,从2019年4月起每月领到800多元养老保险金。
白水港村党总支书记李春梅介绍,白水港村曾是宜昌市唯一一个专业渔村,退捕时村里有捕捞许可证渔船186条、渔民360人。2019年8月白水港村完成渔民退捕资金发放。2020年8月,在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和宜都市水产中心的支持下,白水港村完成全部渔民上岸转产安置。目前,122人达到退休年龄,每月领养老保险金或新农保、生活补贴,实现单位就业108人,自主创业就业人员142人,2人安排了护渔公益岗位,2人考上了公务员和事业编岗位。
渔民上岸转产是一次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巨变。白水港村有十几名退捕渔民在宜都市仝鑫精密煅造有限公司上班。54岁的王长春和妻子退捕后一起在这家工厂打工,夫妻两人每月有6000多元工资。退捕渔民刘爱学在华新水泥宜昌公司上班,去年买了一台红色的轿车,开始了岸上的“田园”生活。刘刚夫妻退捕后在枝城镇环城大市场开了一家水果店,刚刚把住了20年的三层楼房装修一新,准备女儿出嫁。当地成立了一个18人的护鱼队,纳入公益性岗位,白水港村2名退捕渔民加入护鱼队,从捕鱼人变成护鱼人。
宜都市农业农村局介绍,党委政府政策充分保障,除了各项补助落实到位,还将渔民纳入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枝城镇当地经济发展不错,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解决了渔民的生计和养老问题。
渔民上岸了,但根不能丢。白水港村委会后院是新建成的“渔民驿站”和陈列室。渔民捐献的渔船渔具、捕捞工具等物件,展现了渔民过去的生活和退捕上岸的历程,让渔民的乡愁有了寄托。在枝城镇江滩朝阳广场,有2艘渔船当作景观摆在岸边,3只白 豚雕塑环绕在渔船周围,似乎还在诉说这个百年小渔村的沧海桑田。“我不久前在江面上看到一群江豚,以后一定能经常看到它们。”白水港村退捕渔民刘成奎信心满满地说。
自今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实行10年禁捕。湖北省禁捕范围包括1061公里的长江干流、858公里的汉江干流和8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水域面积近千万亩,涉及建档立卡退捕渔船16818艘、退捕渔民32226人。1月6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通报,我省23669名渔民完成转产安置,逐渐走向新生活。(图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通讯员 孙耀华 王德胜 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