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于小平(右一)都亲手给学生们下“生日面”。
天气好的时候,夫妻俩就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谈心。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汪蕾
核心提示
在距离宜都城区30公里的松木坪镇贺炳炎红军小学,有一对广为人知的教师伉俪——于小平和伍辑燕。虽然同站三尺讲台,但他们和身边的同事却有些不太一样。因为,他们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广东省佛山市华国光学公司的员工,另一个是贺炳炎红军小学的支教老师。
2007年,于小平和伍辑燕响应公司号召进山支教。当时刚刚20出头的两个年轻人,凭着一腔热情,就先后走进了广东和广西两所最偏远的贫困农村小学。2014年,他们又服从公司安排,来到了宜都贺炳炎红军小学,成为了支教老师。这一呆就是7年。
当时的恋人,如今已是两个女孩儿的父母,一家四口也已在宜都定居。因为夫妻俩的教学质量优异,于小平和伍辑燕先后被评为“全国红军小学优秀教师”、“宜昌市最美家庭”、“宜都市文明家庭”。2020年12月,他们又被评为“宜昌楷模”。
“公司发工资让我们去支教”
2005年,22岁的重庆云阳小伙于小平,和不少老乡一样,南下打工。通过招聘进入了一家台资企业——广东省佛山市华国光学公司,认识了同为重庆老乡的伍辑燕。上班两年后,公司发出倡议:招募第一批进山支教的员工。
后来,于小平了解到,因为华国光学有许多员工来自贫穷偏远地区,公司老总周樑成除了解决这些员工就业外,也希望帮助这些员工家乡的学校。由员工提出需求,公司经过实地考察,决定资助的学校。实地走访后,周樑成决定资助广东省湛江雷州题桥小学,从2007年起,先后资助该校硬化操场、校道、篮球场、教室。同时设立教育基金会,每年颁赠奖学金给优秀学生、老师和校长。
但周樑成发现,学校硬件提高了,没有好的师资也不行,但这些学校都在偏远山区,难以留住好老师,公司员工薪水相对较高,决定选派公司员工到这些学校支教,“领公司的薪资,教当地学生”。于小平和恋人伍辑燕一起报了名。
于小平向记者回忆,在广东和广西支教的这两所学校,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2011年到广西省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平末小学时,从山下到山上坐了六小时的车,路况特别差,因为学校没通自来水,他们挑水生活了一年多。直到后来公司为这所学校援建了饮水工程,才结束了师生们挑水吃的历史。
7年前一家四口来到红军小学
2014年,因为周樑成在宜都市创办了分公司,周樑成的“爱心助学工程”也随之走进宜都市松木坪镇贺炳炎红军小学。在支教期间结婚,并生了两个女儿的于小平、伍辑燕夫妇,又服从公司安排,来到这所小学。而此时,当时和他们同批进山支教的同事,大多数为了更高的收入,都选择离开了,有的回到了公司,有的跳槽去了其他企业,只有他们坚持了下来。
贺炳炎红军小学是一所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156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119名。因为于小平和伍辑燕学过师范,有教师资格证,加上还有了7年的支教经验,天天和留守孩子们打交道,夫妻俩已经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也非常了解留守孩子的心理。
在贺炳炎红军小学,于小平是体育老师也是义务保育员,妻子伍辑燕既是语文老师,同时还教音乐、美术,偶尔也是心理咨询师。学习上,于小平和伍辑燕对学生都严格要求,对待学困生,他们耐心讲解、细心辅导。课余时间,他们和学生一起聊天,在操场上打球、做游戏,教他们书法,成了学生们的好朋友,大家私下都叫他们“于爸爸,伍妈妈”。
“当时我们计划支教的时间是1年,可干着干着就干了7年。”于小平说,7年来,他们每天与学生们吃住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宛如一个大家庭。每天晚上,夫妻俩都会等住校学生安睡后,才回到宿舍休息。周末,他们以校为家,学生也经常来校请教,他们顾不上休息,不厌其烦地提供帮助,每个休息日都过得忙碌而充实。
数百碗生日面拉近孩子们的心
为了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从2015年开始,于小平和伍辑燕的家里,每个月都会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当月的留守学生的集体生日。在这一天,夫妻俩会拿出重庆小面的手艺,亲手给孩子们做一碗加鸡蛋的寿面,为他们唱生日歌。有时,也会让学生与远在外地的父母视频聊天,慰藉心中的思念之情。
今年期末考试前,全校一月份和二月份过生日的11位同学,被于小平邀请到家里,吃生日面。煎好鸡蛋,拌好酱料,大家围着餐桌,说起内心深处的期盼时,好几位同学都流下了对父母思念的眼泪。
近6年来,夫妻俩为全校孩子们下了几百碗面。小小的一碗生日面,在于小平看来,更是和学生们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于小平告诉记者,妻子班上有一位同学,曾经特别调皮,当他过生日时,吃了老师亲手煮的一碗面条,慢慢有了转变。当于小平问他时,这名学生说:“老师,你把面条都煮给我吃了,我能不用心吗?”夫妻俩相信,只要长期坚持下去,一定可以感化很多的学生。
在平时和学生的相处中,夫妻俩也格外保护孩子们脆弱的心灵。学校有一名家庭贫困的女生和爷爷相依为命,有时候孩子的文具用完了,伍辑燕会用奖励而不是直接给的方式,把文具送给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一直在支教的路上走下去
在三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支教14年,在常人看来,难以坚持。每当朋友和家人问于小平“为什么不走”时,于小平说:“人生很短暂,我们在一个岗位上坚持,也是不容易,但我们能够坚持下来,也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这14年里,两个可爱的女儿跟着于小平和伍辑燕四处奔波,以校为家。目前,大女儿在宜都一所初中读初一,小女儿在红军小学读二年级。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两个女儿都格外懂事。“我有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和妈妈。”读二年级的小女儿说起父母时一脸自豪。为了孩子有个稳定的生活,夫妻俩向公司提出申请,希望不再调到其他学校支教。被夫妻俩多年来付出所深深打动的周樑成,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不仅如此,周樑成还先后资助了贺炳炎红军小学数十万元,设立了奖学金。2020年11月4日,周樑成再次来到学校,为师生们发放了一万元的奖学金。
支教路上,于小平和伍辑燕也收获了为人师的幸福,不少考出大山的学生们至今还跟他们保持联系。于小平说,有位学生现在已经参加工作,时不时都会给他们夫妇俩打电话报告近况。其中还不乏有杰出佼佼者,在他们看来“每颗种子都是希望”。
贺炳炎红军小学校长王云说,于小平和伍辑燕老师不需要地方政府和学校出任何费用,纯属义务支教,缓解了山区学校师资缺乏的问题,而且他们作为大家身边的榜样,能激励在职老师更努力的工作。
“好的老师能帮当地学生走出农村、走出贫困。”夫妻俩说,会一直在支教的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