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2日召开的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围绕推动“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成势见效,促进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怎么看待省委、省政府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下一步如何甩开膀子干?自今日起,本报将刊发3期分别来自“一主两翼”、百强县市和农业战线的反响报道,敬请关注。
武汉全力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连创新高,2020年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比2019年增长14.4%。(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做强“大武汉”勇担“主引擎”
4月2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提出推动“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成势见效,要求武汉发挥“一主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在中部地区的城市首位度,辐射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武汉如何定位?武汉怎么干?连日来,武汉各级各部门纷纷表示,将进一步知责担责、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勇担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打头阵、挑重担、当尖兵
“大武汉”全力迈向“强武汉”
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提出,“一主”是区域发展布局的“龙头”,是全省发展雁阵的“头雁”,必须坚定不移做大做强。
“我们要有引领争先的心气!”武汉市委常委、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汪祥旺表示,东湖高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充分发挥西接武汉市大学群、东拓未来科技城、北联新洲航天港、南联大健康产业园的协同发展优势,推进武汉1+8城市圈的协同创新,不断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发展带动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立足建成现代化大武汉的引领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引擎区。
“引领,就是当龙头。我们一定要在‘拼’字上下功夫,在拼抢中集聚资源,在拼抢中奋力赶超,在攻坚克难中取得实效。”汉阳区委书记徐丽表示,该区今年要确保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0个以上,强化汉阳高铁站、汉阳古城等投资过百亿重大项目引领作用。
同时,争当创新提能排头兵。加强创新园区建设,打造未来城市创新示范区、什湖数字产业园。加强科技企业培育,全力推进科技企业招引、传统企业赋能、中小企业拔尖,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以上。
勇担“主引擎”,离不开新动能。武汉市经信局局长党蓁表示,武汉将不断壮大产业实力,驱动产业转型提升,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带。
目前,武汉首部产业地图(2021年试用版)已正式出炉。党蓁表示,下一步,武汉将以产业地图引导区域特色产业布局,促进服务经济、头部经济、枢纽经济、信创经济、流量经济在全市各区竞相发展。持续高质量建设五大产业基地,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聚焦光谷、车谷、网谷、星谷,建设高端高新产业集群,支持新城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中心城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特色产业集聚。
扛起“头雁”责任
把“1+8”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做实
实现“一主引领”,武汉既要加快资源聚集、功能培育,做大做强,更要与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深化要素整合、产业对接,加快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把“1+8”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做实。
“武汉被省委明确‘一主引领’地位,同时被赋予‘交通引领’新使命,这要求武汉既要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更需要服务各种资源要素的交汇、聚集、辐射、流通,担当好全省协同发展的头雁责任。”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斌说。
今年,武汉将推进174个交通项目,力争完成综合交通投资466.3亿元。同时,力争新开通1条至3条国际货运航线、8条至10条国内客运航线;积极推进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武汉至合肥段、武汉枢纽直通线等项目建设;支持中欧(武汉)班列年开行量达到400列。发展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多式联运,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一主引领’当龙头,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带动作用,形成强大的辐射和拉动能力。”湖北机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715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增幅居全国21个大型机场首位,发挥出强大的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十四五”期间,湖北机场集团将着力推动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建设、二号航站楼改造、智慧机场项目建设等重点工程。
武汉健民大鹏药业有限公司的体外培育牛黄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系列重大奖项和专项支持。该公司总经理刘勤强说,中医药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湖北出台了中医药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公司将立足全省,加快布局上下游产业链,着力打造体外牛黄资源性平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第一推动力,只有‘两力’相加才能形成第一竞争力。”汉口银行董事长陈新民表示,汉口银行科技类企业贷款总量一直稳居湖北省金融机构之首,较好解决了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近年来,还促成武汉城市圈获得“科技金融改革”试点的国内首张牌照,今后将持续为武汉城市圈科技类企业发展量身打造金融扶持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汤炜玮 张倩倩)
襄阳:引领打造湖北坚强“北翼”
推动重点产业五年倍增,经济总量向万亿级迈进,把襄阳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后,襄阳各级党员干部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以担当精神聚力发展,提升襄阳城市能级,引领“襄十随神”北部列阵打造湖北区域发展布局中的坚强“北翼”。
产业转型“快”起来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产业转型,为全省发展作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襄阳市发改委主任付劲松表示,襄阳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重点打造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新城,依托华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建成3个区域性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器达15万台,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集聚区。未来襄阳还将依托清华同方、北京易华录等企业,打造“数据湖+城市大脑+智慧应用”的数字城市完整体系。另一方面,发挥现有优势,目前襄阳已初步形成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布局,未来将以争创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城市为目标,全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襄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克万说,襄阳将大力实施“创在襄阳计划”,加大创业项目库推广使用力度,发挥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返乡创业基地的孕育、帮扶作用,用足用活用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鼓励和引导全市有创业需求群体大胆创业、放心创业。大力实施“人力资源产业园提升计划”,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匹配度,力争每年服务企业2000家以上,输送各类技术人才20万人次。
好的营商环境会极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郭方芳说,今后,襄阳将继续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让企业注册注销速度更快;探索市场监管社会共治,减少不良信用总体存量,把“黑名单”企业压减到企业总数的1%以内;发挥自贸区改革试验田先行先试优势,探索“智能审批”新样板。
城市功能“强”起来
“襄阳要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一定要让中心城市的功能‘强起来’。”襄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汪厚安介绍,“十四五”期间,襄阳将全面拓展城市设施服务功能,推进中心城市所需要的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商业服务中心进一步配套完善,补齐高端商旅酒店、一线品牌卖场、特色步行街等短板。未来五年还将基本完成棚改和旧改,重塑古城历史风貌,推进生态系统修复,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如果说高楼大厦是城市功能的‘硬实力’,那么不断创新的制度,则为城市的发展释放改革红利。”襄阳市委政研室主任李明山说,2017年4月襄阳自贸片区正式挂牌,4年来已累计总结形成改革创新经验案例300余项,其中8项在国家层面推广,36项在省级层面推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公布的“2019-2020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中,襄阳总体指数在全国43个片区排名第18位,居内陆地级市自贸片区首位。未来自贸区将进一步探索各项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把自贸区打造成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同时作为“襄十随神”城市群中唯一一个自贸区,襄阳自贸片区将促进城市群中各类平台优势互补、通道共用、功能叠加,引领汉江流域开放发展。
协同发展“活”起来
“作为‘襄十随神’城市群的龙头,襄阳必须主动作为,积极担当,体现带头作用。”襄阳市经信局局长段细柱说,去年11月襄阳举办了第六届汉江(襄阳)流域农博会,汉江流域15个地市48个县(市)区政府均组团前来,嘉宾及观展人数超过往年。未来襄阳将会进一步做好产业协同文章,如汽车产业建立武襄十随汽车产业会商机制、规划建设大型汽车原材料物流园、加强产业链闭环建设等,共同打造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文化旅游产业依托鄂西一线串珠的旅游生态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生态旅游品牌等,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未来五年,襄阳将投资1413亿元,构建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襄阳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水波说。铁路方面,将加快建成郑万高铁襄阳南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全力谋划建设合襄高铁;公路方面,加快建成绕城南、枣潜北、襄阳至南漳高速公路,打通襄阳至西南和华东地区的快速通道;水运方面,加快汉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建成雅口、新集枢纽,贯通汉江千吨级航道;航空方面,完成襄阳机场T2航站楼国际区改造,积极推进3200米跑道建设,力争202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50万人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鹏 通讯员 江伟兵)
宜昌:当好“南翼”腾飞活力引擎
支持宜昌加快发展、提升能级,推动重点产业五年倍增,经济总量向万亿级迈进,探索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共建城市群的模式路径;
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级物流枢纽;
支持宜昌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科教创新和现代服务中心,加快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实施意见》中对于宜昌的全新目标定位,让宜昌广大党员干部倍感振奋。他们纷纷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扛起“两翼驱动”中心城市的责任,打造全国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当好南翼腾飞的活力引擎。
创建国家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
“推动宜昌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创新中心,以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建设若干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联动荆州、荆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实施意见》中关于创新的新目标,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体会颇深。
他说,兴发立足技术创新,持续开展电子化学品“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大力研发微电子、有机硅新材料等高端产业技术,推动公司产业结构逐步走向绿色化、精细化、高端化。当前,兴发主要电子化学品之一的电子级磷酸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基本覆盖国内8寸和12寸芯片客户。
2020年,宜昌联合荆州、荆门组建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参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获得了首批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000万元。
宜昌市经信局局长丁庆荣表示,下一步,宜昌将围绕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推动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在“宜荆荆恩”城市群绿色联动发展,联合打造国家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生物经济先行区。加快创新型县市、创新型园区、共性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合力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创新中心。
结成长江中游城市群联结成渝的纽带
“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级物流枢纽,增强资源要素、商品、服务的流通中转和集聚辐射能力。”宜昌市发改委主任郭康新认为,《实施意见》中的这个定位,将为宜昌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2月9日,宜都长江大桥通车,不仅连接枝江、宜都,更是打通了呼北高速公路宜昌至张家界的关键通道。
3月27日,沿江高铁宜昌北站效果图亮相,车站造型融合了三峡大坝及高峡平湖等元素,引发网友无限期待。
“眼下,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至涪陵段、郑万高铁宜昌联络线等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三峡枢纽联运转运体系正升级完善。”郭康新表示,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宜昌将加快建设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成为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
下一步,宜昌将与多地共同谋划推进宜昌至常德高速(当阳至松滋段)、宜来高速、宜张高速宜常段等项目,推动宜都、枝江、松滋等地开展跨江合作,促进当阳、沙洋等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
打造区域口岸集并服务平台
“提升开放功能,加快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综合保税区,打造区域口岸集并服务平台。”《实施意见》中关于口岸的新定位,宜昌市副市长、宜昌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汪元程认为,将更大发挥宜昌的辐射带动作用。
3月22日,宜昌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成为我省第四家、除武汉市外首家获批设立的综保区,为“宜荆荆恩”城市群提供了新的开放窗口。
2019年12月开园运营的宜昌跨境电商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01家,实现总营收7.1亿元。
“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主体工程今年9月将完工。”该项目指挥部副总指挥李祖冰说,届时机场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00万至800万人次需求,极大提升宜昌航空口岸功能。
汪元程表示,下一步,宜昌将更大发挥自贸片区、综保区等开放平台作用,拓展口岸、贸易、服务等功能,着力打造区域口岸集并服务平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