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党建引领,战贫党旗分外红

远安旧县镇茶产业党支部组织茶叶种植能手为党员群众进行采茶培训。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点军区市场监管局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队走进牛扎坪村,开展主题为 “党建引领,市场护航”服务,让村民在家门口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与方便。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翔 摄


五峰湾潭镇红旗坪村“第一书记”肖曙光与村脱贫致富标兵田吉军交流高山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三峡日报通讯员 季卫民 摄


宜都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打造“磁铁支部”,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通讯员刘德华 摄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孙晓陵

4.4万名党员、干部进村联户、一线战“贫”;

1379个工作队驻村帮扶;

推动建支部、建协会,组建产业党支部800余个;

在自然村落设置6000多个党小组;

……

决战脱贫攻坚,关键在党的领导。

决胜脱贫攻坚,党旗高高飘扬!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系列指示批示精神,以“四双”行动、“三在”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奋力书写抓党建促脱贫的战贫答卷。

强基培源,筑牢战斗堡垒

“村在边边上,路在悬崖上,田在岩皮上,屋在吊坎上”,是长阳都镇湾镇峰岩村深度贫困的真实写照。该村党支部创新探索出“支部主导、党员主事、群众主干、企业主推”的抓党建促脱贫“四主”模式,2016年在全市重点贫困村中首批脱贫出列,老乡们感叹:“多亏有个好支部。”

村党支部书记张济平坚持把班子建设摆在首位,村“两委”班子成员年均出勤超过300多天,“严要求、高负荷、全脱产”成“标配”的工作状态。

该村推行党员“主动参与支部谋事,自觉带领群众干事,经常贴近群众说事”制度,公示党员群像图和联户网络图,把党徽戴起来、牌子挂起来,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组建党员引领的三支先锋队,把全村57名党员推到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村党支部成为“拉得出去、挺得笔直、落得了实”的坚强堡垒。

“吃水难”长期困扰峰岩村。村“两委”班子翻遍15平方公里的大山,终于打听到槐树泉天坑有水。张济平领头成立“党员敢死队”,自己第一个坐进绳子吊着的箩筐,下到80多米深的天坑里……奋战一周,终于把水抽了上来。

党员动起来,组织强起来,产业干起来。

党员示范户王朝元外出参观回来后,带头将自家3亩地改种茶叶,还带动8个贫困户发展100多亩高标准茶园,亩平增收2000元。

外村养殖能人倪晓虎被村里干事创业的激情感动,投资建成生态“跑跑猪”基地,与120个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

产业发展过程中,峰岩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党员示范户+农户”模式,由党员带头,动员群众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入股村级五大合作社,探索出“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新模式,有力推动了生产发展和脱贫攻坚。

头雁领航,释放磁力效应

党建先行,让能人成为领头雁;产业为本,让领头雁成为能人。

宜都五眼泉镇弭水桥村曾是穷乱村,底子薄、问题多、怨气重。而今,变化翻天覆地,从“后进村”成为旅游名村。

转变,发生在2014年,时任宜都龙腾矿业总经理的刘大卫返乡上任村党总支书记之后。

一上任,刘大卫定下五条规矩:坚持每户必访、群众有事半小时到现场、执行政策一碗水端平、第一时间抓落实、公家的钱不乱花。

全村800多户,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家家到、户户落,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纾难解困,把党员群众的心聚拢起来,“磁铁支部”也因此得名。

通过发掘当地独特的山水资源,村里吸引外来投资建起国家4A景区三峡九凤谷。依托景区,村民开办农家乐和民宿。“以前想都不敢想。”贫困户王仁海在景区卖玩具和副食,月入3000元。

弭水桥村的“磁力”也牵动了临近的两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拖溪村和望佛桥村。3个毗邻村与九凤谷党支部组建了“两溪两桥旅游区党委”,刘大卫任旅游区党委书记。三峡九凤谷、胡敌纪念馆、清代望佛廊桥、采摘园等旅游资源,通过一条15公里的旅游环线串联,“乡村游”“采摘游”“红色初心之旅”成了这个区域响当当的名片。

兴山南阳镇白竹村曾是省级重点贫困村,村党支部书记胡明海将发展目光投向当地土特产“冷水鱼”时,想得通透:“赚到钱了,就带着大家搞;赚不到钱,就提醒他们此路不通。”

胡明海反复研究,辗转四川、云南等地水产部门,拜师学艺。经过几年努力,他在全省首次攻克“兴山杨鱼”人工繁育难关,成活率达90%以上。

尝到甜头后,他带动贫困户一起发展,不仅向贫困户提供鱼苗,垫资、自带挖机帮忙建渔场,还手把手传授技术。

如今,全村共有21户农户在胡明海的带领下,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依托该产业,26户村民装饰生态木板房,初步形成了白竹特色民居,开办农家乐10户。

尽锐出战,打造先锋队伍

打非常之仗,就要选“能人”、派“硬人”、用“贤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4.4万名党员、干部进村联户、一线战“贫”,1379个工作队驻村帮扶,实现了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帮扶干部扎根基层,访民情、听民意、察民生、解民忧,与贫困群众一道,向贫困发起进攻。

肖曙光是宜昌市税务局科级干部。2018年2月底,他克服家庭困难,主动请缨担任五峰湾潭镇红旗坪村“第一书记”。

走马上任,肖曙光主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制定全村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以“扶贫+振兴”为目标,确立了3年内建成“脱贫致富红旗村、亿元产值村和魅力‘香’村”中期规划。

他带领村干部和部分贫困群众到周边考察金银花种植,制定奖补政策,引进合作社保障种植户收益,当年种植面积翻番,最高亩产值8000元。他协调投入帮扶资金近200万元,重点扶持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和生猪产业。全村172户贫困户全部如期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3018元增加到2020年15000多元。

入户走访中,肖曙光了解到20多位贫困群众患有风湿病,他把这事记在心上。回洪湖老家时,他自费买来特效药,分发给有需求的贫困群众,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折磨。

驻村3年,肖曙光把全村289个常住户走访了一遍又一遍。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上百件……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像肖曙光一样,全市数万名党员干部饱含深情、争当先锋,奋战脱贫攻坚一线,蓄足源头活水,激发脱贫动能。

产业凝心,植入红色基因

2018年8月,远安县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消息令人振奋。

该县将基层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为产业植入红色基因,最大限度激活党组织引领生产发展和脱贫攻坚功能,让支部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

远安县打破传统地域限制,按照产业相近的原则,组建了食用菌、茶叶、大米等7大类功能型党支部26个,覆盖党员710余名。

“有了产业支部,我们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把党员代表、能人大户吸引到支部中。”在茅坪场镇,由种植大户汤贵桥担任支部书记的食用菌产业党支部,吸纳了108名党员和49个种植大户。

通过党员带领,支部带动,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产业党组织利益链条联动下,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主动对接普通群众和贫困户。

贫困户蔡丽属于多重残疾三级,父母年老,丈夫在外打工,孩子尚在读书。针对种植技术和劳动能力双弱的家庭,茅坪场镇晓坪村食用菌基地通过有偿提供标准菌棒,对他们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2020年,蔡丽种植了食用菌1万袋,可收益2万多元。

洋坪镇电商产业党支部牵头创办联远电商产业孵化园,通过产品销售带动产业发展,并以分红形式带动106户脱贫户和5个易地搬迁小区的安置户增收。

瓦仓谷香生态农业公司与远安4个乡镇签订产业扶贫委托协议,与24个村、215户贫困户签订产业扶贫帮扶协议、订单收购合同等,全年可促村民增收1000余万元,惠及595名贫困人口。

……

产业党支部犹如“火车头”,拉动了一个个致富产业链条延伸壮大。

当鲜红的党旗飘扬在希望的田野,一幅幅产业兴、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宜昌山水间徐徐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