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反贫困事业的伟大成就与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带领人民与贫困作斗争,为创造美好生活艰辛奋斗。在反贫困事业上,中国共产党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伟大成就。在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理论渊源,回顾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工作的历程及伟大成就,凝练分析其中孕育的经验启示,对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助力世界反贫困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理论渊源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发展国情,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反贫困斗争的基本规律,深刻认识贫困发生的社会根源,不断调整反贫困方针政策及工作举措,完善反贫困制度保障体系,最终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凝结着独具中国特色的实践和经验,背后也蕴含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当时他们所处的社会里贫困产生的根源以及消灭贫困的根本方法。他们的反贫困思想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是失业和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从制度这一层面来研究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资本论》中深刻揭示,资本家天性贪婪,以最大限度榨取剩余价值为目标,将攫取来的利润更多的用于购买扩大再生产的机器设备,从而用机器取代了人工,由此导致大量失业人口的出现,这一群体的出现,伴随着的就是贫困的产生。二是只有完全消灭掉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才能够彻底消除贫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一直存在,资本家们就永远不会放弃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而工人的薪酬不管是多少,他们的生存状况也只会随着资本的不断增加而日趋恶化,社会贫富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因此,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是解决贫困和反贫困问题最直接的、最根本的方式。并进一步提出,只有建立起一个新的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够实现人人平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研究过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由此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贫困、反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二)历史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工作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脉。“以民为本”思想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并在绵延几千年历史兴替中不断丰富、发展、深化。集中体现为:一是重民爱民的执政理念。《尚书》最早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均体现了这一思想。二是富民利民的价值导向。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明确指出人民的富裕,是增强国力、维护政权稳定的必然要求。

贫困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政党对人民的根本态度问题。中国共产党继承5000年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吸取民本思想丰富营养,始终把“人民”二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鲜明地写在党的旗帜上,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指导反贫困斗争。从“以人为本”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步一步把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推向新的高度。

(三)现实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的小康梦。习近平同志曾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个伟大梦想里面,有“强国”也有“富民”,人民幸福就包括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满足,其中物质上的满足是先决条件。一百年来,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意志,开启了反贫困事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与贫困作斗争。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经过对中国农村的深入考察,指出:“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因此他主张通过土地革命的实践来消灭贫穷。在农村,通过“打土豪、分田地”,满足了农村广大贫苦百姓“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到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同志反贫困的实践基础上,明确指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国情,认识到要想解决贫困这一难题,只有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随之提高。于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开发式扶贫战略,到十八大以来党开展的脱贫攻坚行动,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实现中国梦铭记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二、中国共产党反贫困事业的实践探索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反贫困理论的指引下、在初心使命的驱使下,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实践探索。

(一)从制度根源入手,消灭致贫制度

基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从制度层面思考解决贫困问题。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行的还是封建土地制度。在农村,人数最少的地主和富农,却拥有大部分的土地,他们通过这一制度,对农民进行了最为残酷的压迫。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贫农、雇农和中农占据了全部农村人口的绝大多数,却只拥有极少部分的土地,这极少部分的土地还有很多是坏田,即使种植粮食,也没有多少收成。他们积年累月的辛勤劳动,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这一剥削制度的危害,在井冈山时期,就颁布了《土地法》,在井冈山根据地的个别地区试行分田。通过土地革命,这些拥有了土地的老百姓,他们的生活出现了明显的改善。到解放战争时期,党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该《大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消灭封建剥削,按照人头平均分配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一场土改运动,是对封建土地制度的一次猛烈冲击。在共产党的根据地,基本上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从几千年的枷锁里解放出来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思想,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以一部《土地改革法》,在整个中国掀起了土改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旧式的生产关系,形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从根本上消除了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制度因素。之后,党和政府又在全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农村私有制改为公有制,这一运动的过程是:由一开始的互助组,逐步发展到初级社,然后合并成为高级社。通过这一运动,我国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农业得到极大的发展。而土地私有也转变成为了土地共有,使得封建剥削制度失去了经济基础。

(二)从根本方式推进:发展社会生产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他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反贫困的关键因素。面对当时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高的严峻形势,改革率先从农村破冰,逐步向全社会、各领域拓展。最早是安徽的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得到邓小平同志的肯定。到1982年,党中央正式出台文件,在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之后,党不断稳固和完善这一政策,同时鼓励、支持农民进行多种经营,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快速摆脱了贫困。

尽管大部分农民通过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脱离了贫困。但这一时期,我国的贫困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贫困人口更加集中;二是区域性的贫困和群体性的贫困同时存在;三是综合性的贫困问题更加突出。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中国共产党拿出新的反贫困举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党开始实行开发式扶贫,主要是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21世纪以后,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又实行“三权分置”、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面对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习近平同志提出,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实现精准扶贫。这里面最为有效、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各种产业,既增强了这些地区的造血能力,也帮助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三)从第三方面补充:完善分配方式

我国现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为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除了要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方式,要缩小财富差距,还需要有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体现的是社会成员的更高精神追求,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因此运用好第三次分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反贫困的效率与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反贫困的实践中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发挥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的、有效的发展、动员,凝聚各方各界的力量,建立起了大扶贫格局。除了组织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军队进行帮扶外,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如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扶贫救助,实现了第三次分配的救济平衡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反贫困事业的伟大成就和经验启示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标志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彻底消除,中国在反贫困斗争中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具体表现在:一是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二是贫困地区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三是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发生了由内而外的深刻改变,变得更为自立自信自强;四是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基层的组织,基层治理能力也显著增强,使党的执政基础更为稳固;五是创造了反贫困的中国样本,在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反贫困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反贫困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工作不管方针政策怎么改变,始终不变的就是坚持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满足全国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作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保障;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消灭贫穷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作为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扶贫开发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将反贫困纳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强化领导、统筹推进。尤其是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在反贫困事业中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这是党反贫困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反贫困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百年来,不管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把反贫困工作作为坚持宗旨的重要体现,将它视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责任。在反贫困事业中,这一思想就体现在: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在资金方面,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在利益方面,优先服从和服务于减贫工作大局;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优先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这是反贫困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

(三)社会主义制度是反贫困事业取得成功的政治优势

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这一优势,我们形成了反贫困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面对最难攻克的顽疾,聚力进行攻坚克难。全国上下举国同心,合力进行反贫困,安排了综合能力素质最强的干部,动员了全国上下各阶层、各团体的力量,发挥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优势,构建起了覆盖全国上下的扶贫体系。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推动反贫困事业最终取得成功。

(四)精准扶贫方略是反贫困事业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

贫困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贫的原因也呈现出差异化和多样性。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国国情,立足贫困人口实际,科学制定减贫方略,不断创新减贫方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精准扶贫”,改变了以往粗放模式,实现了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了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五个问题”。这一重要方略的提出,为中国特色扶贫理念和实践打开了全新局面。精准扶贫方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大胆闯、大胆试的创新勇气,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大追求。

(五)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是反贫困事业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反贫困并不只是依靠党、依靠政府、依靠社会就可以取得成功的。反贫困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力量源泉就是要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扶智。党和政府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强大动能。同时强化扶智,让人民群众既富口袋,又能够富脑袋。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创造了反贫困事业的伟大胜利。

(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贫困事业取得成功的精神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人几千年来形成的美好精神的大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体现。党在反贫困的过程中,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衷共济、团结互助,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激发了中国人民骨子里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基因,引导社会各界关心贫困群众和反贫困事业、积极投身反贫困事业,成为了这一事业中最为强大、最为有力的精神源泉。

(七)从严治党是反贫困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长期的扶贫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切实做到不忘初心、矢志不渝,首先源自于其自身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一抓到底的劲头。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再到邓小平同志将改革发展和惩治腐败“两手抓”,到十四大党章首次将“从严治党”写入总纲,"从严治党"正式成为管党治党的总遵循和根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将“严”字贯穿始终,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实行了史上最为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在扶贫领域开展专项治理,创造出了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成绩。

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贫困并非不可战胜。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反贫困事业的伟大实践彰显了一个百年大党的勇气、远见、责任和担当。中国共产党反贫困事业赢得伟大胜利,表明中国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我们仍需看到,要完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为了这一目标驰而不息、接续奋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果,缓解相对贫困问题,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宜都市委党校 曹婷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