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也是“古道重要枢纽”

  5月26日至27日,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召开。来自全国的近百名专家学者,考察古茶道遗存点,深入交流碰撞,基本达成共识:宜都是宜红古茶道的重要枢纽。

  去年来,宜都深入发掘当地古茶道、茶厂、茶港、茶档案等,已发现宜红古茶道遗存点30处。

  过去关于宜红古茶道的研究,将时间终点划在1917年。1917年前,宜红茶在五峰渔洋关集中加工转运,宜都只是过路点,节点意义不大。但解放后,随着宜都红茶厂的建立,宜红茶加工转运中心从渔洋关转至宜都。而解放后的时间段,不在原来的研究范围内。

  对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研究员侯卫东认为,万里茶道申遗是一个不断探索、加深认知的过程。随着宜都发掘出百万字茶档案,解放后的宜红茶新情况浮出水面,“从延续性上来看,我认为古茶道研究应延长到解放后。”

  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介绍,她考察了八个省所有的古茶道和遗存点,宜都是宜红茶从山区进入长江的重要节点,既有加工又有转运,遗存点特征鲜明,不应忽视。

  国家博物馆文化线路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林参观完宜都红茶厂,对70年前的老设备至今还能运转非常惊叹。他说:“这是我国罕见的茶业活态工业遗产,足以奠定宜都作为宜红茶‘古道枢纽’的地位。”

  多位专家呼吁:目前,宜红古茶道上的五峰渔洋关,已被列入万里茶道申遗推荐点,建议将“古道枢纽”宜都也纳入其中。

  研讨会上,宜都、五峰、鹤峰和湖南石门两省四地,共同签订《宜红古茶道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书》,将携手推进宜红古茶道研究、保护和利用。

  链接

  百万字档案,揭开宜红尘封历史

  百万字珍稀档案,至今能运转的老生产线,保存完好的古茶道、老码头、骡马栈等,系列新发现,让一度被淡忘的宜红古茶道变得清晰可触。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与会,踏访宜都“古道枢纽”的魅力。

  305卷档案,珍稀史料再现

  鄂西自古产茶,宜红是湘鄂交界数县茶区的公共品牌,与祁红、滇红并列为中国三大红茶,但对其研究一直难以深入,其致命缺陷就是史料缺乏。

  去年9月起,原宜昌市政协主席李亚隆和该市茶叶研究所几位专家到省市档案馆系统查阅史料,惊喜地搜集到有关宜都红茶厂的档案305卷,并整理编辑出约百万字《宜都红茶厂史料选》。因真实可信、具体丰富,《史料选》被认为是中国茶叶珍稀的档案史料,也推动业界对宜红的深入研究。

  “宜红茶区是万里茶道上单一品种范围最大的茶源区。”李亚隆称,光绪初年,红茶加工技术传到武陵山深处的鹤峰、五峰,带动周边大量生产毛红茶。1920年最盛期,仅核心区湖北五峰、鹤峰、长阳和湖南石门四地产量就达32500担。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宜都红茶厂成立,宜都成为统领湖北、湖南两省16个县的宜红茶收购、精制和出口中心。

  宜红茶是地道外贸产品,系国外对红茶需求激增,部分商人在鄂湘交界处推动“白茶改红茶”“绿茶改红茶”形成。清末,顶级的精制红茶,由英国、美国洋行收购,次等的红茶由俄国洋行收购。

  解放后,宜红茶因外贸而复兴。中国茶叶总公司中南区分公司指出,“茶叶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关于茶叶一项,即为运苏作偿付交换机器的用途。”

  至今,宜红茶的国际的影响力远超国内。2017年,宜红被纳入欧盟与中国互换100个地理标志产品清单。

  最险古茶道一路跋山涉水

  宜红茶区所产毛红茶绝大多数经五峰县渔洋关集中精制,再运往宜都,转运汉口,出口俄罗斯。

  宜红古茶道最长约480公里,陆上运输,骡马力夫,水上运输,险滩难行。“一路跋山涉水,运输艰难程度罕见”,李亚隆举例说,早期靠骡马在崇山峻岭间运输,从鹤峰到渔洋关,往返一次13天,骡子就得换一次脚掌,而通常只需一年一换。

  万里茶道研究专家、武汉大学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刘再起教授称,中俄万里茶道线路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点,除传统意义的线路外,宜红古茶道应被视为湘鄂西茶区连接中俄万里茶道的组成部分,是中俄万里茶道的有益补充。在这条线路上,对外茶贸易,特别是“宜红”一直活跃至解放后、中苏关系破裂时,拉长万里茶道的时间跨度,更具现实意义。

  “罕见的茶业活态工业遗产”

  宜都作为宜红古茶道重要节点,留下大量历史遗存。26日,记者随与会专家一道实地探访,发现大部分遗存保存完好。

  在大麻林古茶道,长约4公里的古道路原貌特征清晰。清光绪年间修路碑记载众人“度地量工”之事,释读碑文,可知这里曾是鄂西南茶叶外运的重要通道之一。

  宜红茶港(今宜都老城区)曾商铺林立,是鄂西重要的转运码头,桥河巷、水府庙巷、向家巷等地名至今沿用。明代青石板街道、明清至民国老字号留下的建筑、清末骡马店等遗存,是宜都作为当年宜红茶最大收购、加工、出口基地的物证。

  在宜都红茶厂(今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11台上世纪50年代的设备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浓厚兴趣。这些茶叶生产线至今能正常运转,被认为是“我国罕见的茶业活态工业遗产。”

  宜都市委宣传部部长、宜红文化保护传承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珊珊介绍,近年,宜都发现“鼎泰恒”“同裕茶行”等老商号,熊渡浆踏子坡、老码头、邓长生骡马栈、宜都红茶厂旧址等30处古茶道遗存点,完成《宜红古茶道宜都境内遗产点及其价值》等研究,为后期保护、传承和利用打下基础。部分遗迹已作为宜都市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得以挂牌保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