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群人
他们用平凡书写伟大
总有一些温暖
让我们心生力量和希望
他们让宜昌这座文明之城
更有温度和力量
↓↓↓
为充分展示思想道德建设成果,凝聚向上向善强大力量,根据中央、省文明办工作部署,2021年3月,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在全市启动了第七届宜昌市道德模范推荐评选活动,经过基层推荐、专家评审、媒体公示、综合评定等程序,按照从严把关、优中选优的原则,经市委文明委同意,授予李均等22人“第七届宜昌市道德模范特别奖”荣誉称号,授予周玉玲等15人“第七届宜昌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授予张政超等16人(组)“第七届宜昌市道德模范提名奖”。
其中,宜都市李均、谢远芹、刘大卫、杨承清被授予“第七届宜昌市道德模范特别奖”荣誉称号,于小平、伍辑燕夫妇被授予“第七届宜昌市道德模范提名奖”。
第七届宜昌市道德模范特别奖
(22人)
李 均 宜都市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红花服务班台区管理员
谢远芹 宜都市聂家河镇白家淌村村民
刘大卫 宜都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党总支书记
杨承清 宜都市红花套镇农技服务中心原高级农艺师
周元玉 枝江市安福寺镇紫荆岭铁路家属区居民
李云海 枝江市仙女镇中心福利院原院长
薛传根 枝江市顾家店镇河道堤防管理段原段长
王道凤 当阳市两河镇居民
尚春霞 当阳市秋慕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郑清林 兴山县公安局辅警
谭 斌 秭归县文联党组书记、屈原艺术团团长
覃玉红 国网长阳县供电公司都镇湾供电所副所长、驻峰岩村第一书记
邓兰舟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长坪社区居民
桑子阳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肖曙光 国家税务总局宜昌市税务局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红旗坪村第一书记
向宏佳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采花中学教师
黄昌菊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大房坪社区居民
余丙华 夷陵区樟村坪镇董家河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李 然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升船机管理处正高级工程师
刘 丽 西陵区西陵街道常刘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陈 实 伍家岗区金家台社区陈实志愿服务队队长
李文庆 北控城市服务(宜昌)有限公司一线环卫工人
第七届宜昌市道德模范
(15人)
(一)助人为乐模范(4人)
周玉玲 宜昌交运集团宜昌汽车客运中心站客运服务员
张昌平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横山村村民
徐玉华 远安县旧县镇安鹿小学教师
王书林 猇亭区云池街道新金岭社区第三党支部牵头负责人
(二)见义勇为模范(2人)
杨 勇 宜昌永耀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枝江分公司职工
黎 勇 湖北京邦达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夷陵京东驾驶员
(三)诚实守信模范(2人)
李永武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岩松坪村村民
匡 玲 湖北广盛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四)敬业奉献模范(4人)
郑 林 夷陵区邓村乡江坪小学校长
郑 军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兼肝胆胰外科病区主任
曾朝平 西陵区葛洲坝实验小学教师
汤斌斌 宜昌市残疾人文学艺术协会主席
(五)孝老爱亲模范(3人)
杨玉霞 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6级学生
王玉珍 兴山县古夫镇中阳垭村村民
杜璐璐 点军区艾家镇艾家村村民
第七届宜昌市道德模范提名奖
(16人/组)
张政超 当阳市人民医院呼吸、内分泌血液科主任
于小平、伍辑燕夫妇 宜都市贺炳炎红军小学支教教师
欧阳富传 远安县统计局办公室副主任
秭归县九畹溪镇罗圈荒村7.3救人群体
覃文雯 夷陵区赵勉河小学教师
向先华 宜昌市固废处置管理中心孙家湾生活垃圾填埋场副场长、填埋作业组组长
杜云萍 西陵区西陵街道刘家大堰社区居民
胡 池 宜昌市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所所长
王 静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大科护士长
林吉敏 宜昌市伍家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花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吕 群 伍家岗区伍家乡汉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谭复杰 宜昌市第六中学书记、校长
李明军 点军区桥边镇太平村村民
鲁明骞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江南院区肿瘤病区主任
孙红波 宜昌市第一中学教师
姚 琴 宜昌康龙出租车有限公司雷锋车队驾驶员
他们有何先进事迹?跟小编来了解。
李 均
李均划船去管辖的台区
李均,男,1972年12月生,中共党员,宜都市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红花服务班台区管理员。
从2002年开始,李均在面积30多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0.26人的大溪库区一干就是19年。他每天揣着电工刀、弯刀、镰刀探路巡线,几度遭遇毒蛇缠身、野兽侵袭的威胁;他用执着的坚守和数倍于常人的努力,见证了大溪库区从曾经“点着电灯看不见”到“空调冰箱不跳电”的变迁。
李均在大溪巡线
他是困难群众的亲人。大溪库区留守老人、留守孩子多,他承包了28个“留守户”家庭的线路维护,在自己不宽裕的情况下,他还经常补贴供区内的困难老人。
李均帮助留守老人调电视,并教其使用方法
他是热心快肠的“李货郎”。大溪在未通公路前,出行极不方便,大清早出门摸黑才能到家。李均每次进山都义务为乡亲们采购生活用品,仅物品清单就写满了三本笔记本。现在通公路了,李均的扁担换成了摩托车,老乡们也学会了网购,李均的“采购”工作又换成了“快递”包裹。
他是库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大溪村是省级贫困村,为保障山上80多户村民顺利入住到山下的5个安置点,只要接到线路建设任务,他每次都是突击完成。2017年他冒着酷暑,仅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最大安置点40多户的户表工程,为大溪村顺利实现贫困村出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李均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感动湖北电网十大人物”“荆楚楷模”“宜昌楷模”等荣誉称号。
谢远芹
谢远芹,1969年7月生,宜都市聂家河镇白家淌村一组村民。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婆婆和丈夫相继遭遇意外瘫痪之后,却用瘦弱的肩膀毅然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谢远芹像一个陀螺一样转了起来,农时有忙有闲,而她从此再也没有闲过。十几年来,她用孝心赡养照顾婆婆安享晚年;用真爱陪伴护理瘫痪在床的丈夫;独自抚养教育女儿长大成人。
沉重的家庭负担并没有压垮这个女人。谢远芹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鼓励下,种田、养猪、喂鸡,想一切可以挣钱的办法,把一个农村妇女的韧劲和毅力发挥到极致。她常说“作为晚辈,孝敬老人是义务;作为妻子,照顾丈夫是责任。人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没有良心。”
谢远芹在村委鼓励下发展茶叶种植,她家的2亩茶叶增收了4000多元;家里的5亩多地还加入了村土豆种植合作社,年收入1万多元;2017年,在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下,她贷款建起了猪舍养猪,2020年生猪养殖收入达到10万元,依靠喂猪、种地,她带着一家人稳步脱贫出列,还清了债务、新建了住房,日子越来越像样了。
一个优秀农村妇女坚韧忠贞和默默付出的品行在谢远芹身上体现到极致,先后获得中国好人、湖北好人、宜昌楷模、宜都市道德模范、宜都楷模等荣誉称号。
刘大卫
1968年7月生,中共党员,宜都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党总支书记。
2014年,他放弃企业老总的身份,回乡当了一名“村官”。为治理基础设施落后、干群关系恶化的乱摊子,他提出“半小时工作法”,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难题。他带上村干部家家到、户户落,上门问需问计,找准村民最急迫、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积极解决。四年间,不仅村委会全新修建,还在丑溪河上架桥7座,修建村级路30余公里、晴雨路20余公里,增设变电站4座,解决了658户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他找准发展路子。通过招商引资,与三川旅游公司合作开发丑溪,建成国家4A级景区三峡九凤谷。景区不仅让拥有山林资源的村民坐拥收益,还带来旅游经济的蹿升。同时,创建文明新村。开展污水治理,分类投放垃圾,启动流域治理,修复自然生态。
弭水桥村“磁铁支部”经验在全市广泛推广,宜都市开展“磁铁支部建设年”活动,有力促进了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弭水桥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湖北省百佳村民委员会等荣誉。2020年,作为湖北省一般村代表接受精准扶贫“国考”,受到考核组高度肯定。
杨承清
杨承清,宜都市红花套镇原农技服务中心退休职工、高级农艺师。
1976年,杨承清从华中农学院宜昌分院果树专业培训毕业后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40年,他通过试验田带动柑桔大面积种植,如今,宜都现有柑桔种植面积31.8万亩,为18个贫困村打开了“产业之门”,带动8000多个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40年来,杨承清痴迷于果树,苦心钻研,成为农民们心中的“害虫克星”。他薪火相传,培育本地土专家1250人,培训科技明白人万余人;他无私奉献,深入田间地头技术指导,足迹遍及省内外多个城市,行程4万多公里,可绕赤道一周。
服务乡亲,杨承清甘愿累身体,贴票子。2017年退休至今4年来,杨承清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为农民义务作技术指导,每年下乡120天左右,贴进去的扶困肥料钱和资料费等近万元,他无偿为农民开展技术讲座百余场,联系农户8000余户,辐射农户万余户,帮助增收近亿元。
杨承清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政协委员、湖北好人、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十大标兵等荣誉称号。
于小平、伍辑燕夫妇
今年36岁的于小平和妻子伍辑燕都是重庆人。2007年,两个年轻人成为广东省佛山市华国光学器材有限公司的员工,当公司面向全体员工发出前往偏远山区支教的倡议时,于小平和妻子很坚定地报了名,成为了企业回报社会的“爱心使者”,走上了乡村支教“奉献路”。
开启支教生涯后,夫妻俩在广东和广西支教了7年。七年来,他们所带的班级学生成绩进步明显,所教科目在市镇山区学校一直名列前茅,多名学生考入了知名大学。
偏远山区一般都是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夫妻俩支教生涯中,就有800多名留守儿童。他们以爱为教育的万能钥匙,换来学生们“于爸爸”“伍妈妈”亲切称呼。了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们把每一个孩子的生日都牢牢的记在心上,主动为留守学生过生日。他们像精心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这群山区留守子女,用真心真情温暖滋养着每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
在他们看来,支教不只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改变的力量。如今,一批又一批他们教过的学生走出了大山,用知识改变了命运,而于小平、伍辑燕夫妇仍然坚守在支教的岗位上,他们还将一直坚持走下去……
学习道德模范,传递榜样力量。向他们学习!致敬!
责编:刘娟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