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善治•融合——新时代枫桥式派出所的“潘湾警务”模式

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位于宜都市西南部,是宜昌市唯一少数民族乡,全乡版图面积147.5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6万人。

近年来,宜都市公安局潘家湾派出所立足民族区域特点,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融入新时代社会治理“大场景”,聚焦“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工作目标,抓实做强“锻造引擎、群防群治、警务改革”三项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党建强引领、‘三治’作支撑、融合添优势、发展惠民生”的新路子,塑造出了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地方特色的“潘湾警务”新模式。2021年3月,潘家湾派出所被宜昌市局荣记集体三等功。农村警务改革创新项目,曾受到湖北省公安厅副厅长程建宏(时任宜昌市委常委、政法委第一副书记、公安局长)的充分肯定。

坚持党建引领——

“磁铁堡垒”凝聚红色硬核力量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潘家湾派出所始终把党的建设贯穿于警务工作全周期和全维度,厚植“红色”因子,加速推动“党务+警务+服务”的深度融合。

一是筑牢“磁铁堡垒”。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开展“磁铁堡垒”创建活动,要求全所民(辅)警遵循“三个一”工作法,即:群众有困难“一刻不误”、说话办事“一碗水端平”、承诺群众的事“一帮到底”,让派出所党支部像磁铁一样把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带动多元共治,夯实群众基础。

二是建强“红色警务”。按照“群众需要在哪里,支部就建在哪里”的思路,在辖区建成了梁山、吕家坳、将军山等3个农村中心警务党支部。坚持资源力量下沉,将派出所5名民警、3名辅警、3名路长划分到3个警务区,建立了以“站长+警长+村辅”为主体的“1+1+N”党员警务模式,选拔15名综合质素较强的党员村干部兼任警务助理,实行站长联区、警长管片、村辅包点,形成适应山区乡村特点的“一核多元”警务体系。

三是培育“红色先锋”。推行“职责联合、风险联控、矛盾联调、安全联防、警民联勤”农村警务“五联”机制,整合辖区46名党员中心户、产业带头人、退休干部、积极分子等党员治安力量,成立“先锋驿站”志愿服务队,先后开展义务巡逻300余次、排查风险隐患90余处、化解矛盾纠纷70余起,激发党员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内生动力。

践行“善治”理念——

“三治融合”守护平安“最美风景”

“三治融合”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潘家湾派出所利用宜都市是全省“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唯一试点的优势,在“三治”建设中不断融入公安元素,积极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基层基础、防范打击、治安管控、服务管理等重点工作。辖区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连续二十年无命案发生,连续六年无较大交通事故、重大刑事案件发生。

一是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树立多元化解理念,推行矛盾纠纷“村、部门、乡综治”三级调解与公安、司法、律师“公调对接”联调机制,建立矛盾警情纠纷调解“24小时抄告”制度,即矛盾警情一律抄告村治保主任、网格员跟踪化解,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同时,实行调处结果跟踪制度。对于一般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的,由社区民警、治保主任、网格员联合跟踪了解15天,感情、积怨等重点矛盾纠纷联合跟踪了解45天,情况稳定的办结销号;矛盾纠纷经村、中心警务站分别调处三次未化解的,实行乡镇领导包案化解。2021年,共排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8起,成功调解75起,调解成功率达97%。

二是强化公共法治服务。坚持法治惠民,积极主动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派出所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网络和平台,统筹村(社区)治保委员、驻村(社区)民(辅)警、司法所干警队伍等政法资源,打造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选派2名民警担任村(社区)法治主任和“乡村法治讲师”,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法律咨询援助等工作,让人民群众享受家门口的法律服务。

三是发挥道德润化作用。充分发挥德治对基层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润化作用,将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不良习气、交通陋习纳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定期将查处的违法行为通报各村纳入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充分依托道德评判团、乡贤议事会等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运用乡、村红黑榜定期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用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革除陋习、改进民风,让文明守法成为群众的行为自然。

优化“融合”机制——

农村警务加速释放“乘数效应”

潘家湾派出所紧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时代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交管职能与治安基础工作的深度融合,取得1+1〉2的显著效果。先后被湖北省厅治安总队推介,在人民法治、人民公安报、湖北新闻联播、荆楚警界、楚天法治等中省主流媒体广泛宣传。

一是融合工作模式。摒弃“所队合一”“一块牌子、两套班子”被动适应方式,建立“1名所领导+1名民警辅警+1名路长”警务模式,综合履行责任区治安、交通等各项职责。派出所由过去“管人、管事”变为“管人、管事、管车、管路”;片区由“块”变“条”;民警由“所内”变“路上”,既管治安,又巡交通,既解决了过去民警进村入户的难题,又带来了群众办事求助由“来回跑”为“找一警”的变化,田间地头见警率、管事率、处置率明显提升。

二是融合管理手段。大胆探索“以车管人、以人管车”的“人、车、路”联管警务模式。组织全乡驾驶员大摸底,开展重点车辆“三清”“四见面”,对922名重点关注人员和865辆重点车辆建立台账,法制谈话教育,探索将醉驾、毒驾、吊销驾照、精神障碍患者、重大矛盾纠纷驾驶员纳入治安重点人员管控,落实社会、家庭、民警“三包一”帮教措施。3名路长每日巡线与派出所视频巡查相结合,对人口集中区域、治安重点部位、易发事故路段联防联治联控、全面排查,共整改修复141处,增建生命防护栏46处、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重大安全隐患30余处。

三是融合服务项目。树立“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工作理念,全时空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坚持车管服务进所。定期预约车驾考试,帮助村民解决偏远山区“办证难”问题。坚持户籍服务进村。在身份证办好后,第一时间群发短信提醒、融合安全提示内容,送证入村,让群众少跑路。坚持多元服务进“群”。立足智能优势,建立警务服务微信“工作群”68个,所长、民警、村长、组长、路长以及每户至少一名村民或驾驶员入群,实现社情民意在“群”内倾听,群众需求在“群”内回应,问题矛盾在“群”内解决。(通讯员 邵贞溪 贾威 周永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