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讯 作为宜都“城市大脑”心理与生理健康体系数据的产生和管理者,市卫健局以“三治融合”宜都模式为总体构架,通过“社会+市民+医疗”的心理服务数字化体系网格管理,为宜都“挺进全国千亿五十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筑实安全和健康的社会心理屏障。
党建引领,激活心理健康“数据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提升公众获得感和幸福指数的关键,是推进新时代社会综合治理的一项源头和基础性工作。
市卫健局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宜昌试点”为契机,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推进路径,以党建为引领潜心打造社会心理防线“党管数据”模式。在源头管理中,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纳入年度市级财政预算,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九部门联合管控“数字化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和职责清单。以市委常委会、书记办公会等为核心动力源,先后召开专题研讨会6次、工作推进会10次,动员大会3次。
市卫健局充分借助“宜都一家亲”政府精准服务和满足群众需求智能化平台,以“平安守护 心灵之窗”板块为依托,打通了各领域心理健康数据的“孤岛”,基本实现了个人、家庭、社会关联数据的融通聚合。推出“专家指导平台”,指导全市各级各单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疏导市民焦虑情绪,合理引导就医,累计在线接诊1771人次。以市精神卫生中心为主体,通过平台实现面向社会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量表测评功能,采集、分析、研判社会各类群体心理健康测评数据,构建心理健康预警系统,对有潜在风险的个体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基本建立了完善、有效的社会心理健康评估与解决机制。
社会联动,盘活心理健康“数据库”
在“心理服务健康平台”打造中,市卫健局充分借鉴业已成熟的“三治融合”运管体系,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社会基层单元。该局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中轴线,通过串联“市乡村”三级导线模块,搭建了全市心理健康“数据库”。依托市精神卫生中心专业能力,组建了市级心理健康服务及指导中心,在民营宜昌馨语康复医院设立了分中心,对市内124个社区(村)、42所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和市直综合医疗机构的心理门诊进行业务指导,确保所有管理单元入库数据均能达到“六有标准”。
在综治及民政等5个部门,多渠道开展“发现、登记、随访、评估、指导”等基础性“数据库”维护,动员市民参与管理,形成了“开放包容、融入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点对点”矩阵模式。市卫健局始终依托市政法委、市总工会等组织职能优势,全程进行法律援助、职工关爱等特需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7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常年驻守“宜都一家亲”平台,从“精神卫生、情绪压力、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婚姻家庭”等诸多方面,满足人民群众心理服务需求。采取“内培外引”方式,组织70余名村镇干部和村医赴上级专业机构培训,邀请上级专家巡回下沉带教指导,不断夯实我市服务能力基础。新冠疫情期间,市心理危机干预指导组对23名确诊患者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并动态追踪,心理疏导70人次、回访120人次。为600余名集中留观人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1500名医务人员和24名患者、家属开展心理健康评估。目前,我市“库管”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173人,13名心理危机干预师及1个团队。通过“1主1副+N室+2部+N团队”的全市心理健康服务“数据库”的搭建,让我市“有温度”的心理健康服务,延伸到宜都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重点关注,用活心理健康“数据流”
市卫健局对“关键节点、重要媒介、特殊人群”进行重点“数据流”关注,将心理健康服务全面融入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纳入平安宜都和健康宜都建设等综控体系。在重要节庆、村民大会、入学入托及中高考节点,组织300余场次“市民心课堂”进基层活动,受众达到8万余人,提升了市民对“市级心理健康服务系统”的认可及依从性。对中青年群体采取“三微一端”新媒体,主动宣传、普及社会心理学知识。对老年及智能设备运用障碍人群,搭建了心理咨询服务热线,2021年对37位市民心理服务所需“答疑解惑”。主动关爱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利用政府、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帮扶体系,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预防和减少了极端案(事)件的发生。将人民调解纳入全市心理健康“哨点”机构管理,全年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9.8%。全市所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均实现疾控、乡镇、社区村组“三级共管”格局。在所有“重精患者”投保责任险以外,还为三级以上患者全部落实了“以奖代补”政策。每年配套资金120万元,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在数据流向环节中,市卫健局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哨点”作用,在规范服务的同时及时掌握患者疾病状况。一旦发现病情不稳、有肇事肇祸倾向时及时送医,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截至目前,我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5.73‰,同意纳入管理率92.82%,规范管理率92.18%,三至五级患者比去年同期下降196人,居家稳定率达到89.4%,确保了规范和合理的“数据流向”。(通讯员 余肇斌 姚蕾)
责编:刘娟
审核:黄金波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