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宜都讯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关键在带头人。在宜都的改革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的党组织带头人、五强书记,在农村、社区、机关、两新组织里一干数十载,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公道正派、忠诚为民、担当奉献的优秀品质。
陈毅:扎根深山的“老支书”
陈毅,王家畈镇白玉垴村原党支部书记。上世纪70年代起,担任白玉垴村党支部书记近30年,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苦干实干,率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村级经济,让一个山区穷村走上了致富路。
6月29日,市委副书记王世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邹青松走访慰问陈毅同志。
陈毅同志1954至1955年参加乡里粮食统购统销和粮食三定工作。接着任农业生产合作社会计到1957年,后来读书,搞水利公路工程,教书育人到1965年,1966年开始在村里工作,先后担任过村会计、副书记、书记,当村干部37年,其中任村支部书记近30年。1984年至1994年被选举为湖北省供销社第三届、第四届代表;1988年至1997年被选举为湖北省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1986年参加湖北省政治思想报告团在全省巡回演讲;1983年、1989年、1990年三次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
征服大自然,开启基础建设之路
在农村行政区域合村并组以前,白玉垴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全村五个自然小组,137户,497人,耕地面积857亩,除了贫困还是贫困,茫茫的大山封闭了白玉垴与外界的信息互通,连绵起伏的大山挡住了白玉垴人的致富门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一首民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纱帽山,白玉垴,土层薄,光岩包,怕旱又怕涝,年年收成少,天旱三天,吃水就要到河里挑。陈毅同志发誓要征服大自然,从解决水电路三难入手,向大山开战。
1975年秋天,在书记陈毅的带领下,全村200多个劳动力上阵,拉开了凿石炸山修公路的序幕。当时没有钱买炸药,就在供销社买硝铵、硫磺,找锯沫自制炸药,大战了11个春秋,终于修通了全村22公里的通村到户公路,95%的农户通了车,结束了千百年来肩担背驮的历史。修路的同时,还要解决用电问题。由于当时村集体穷,经过多方筹资和求援,争取到电力部门支持,终于在80年代第一个春节前让家家户户都点上了电灯。
路通了,电用上了,陈毅下一步就想到了饮水的问题。由于地势条件限制,要让河水流上高山,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当时来说,困难确实非常大。有人说,想河水往山上爬,简直是黄鼠狼吃天鹅肉,是根本办不到的事。陈毅没有被困难吓倒,通过实地测量预算,建水站,购水泵、电杆、电线、粗细水管及施工共需资金30多万元,对于当时的村集体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陈毅向各级领导汇报,找有关部门求援,大帮小凑,终于筹足了建设资金。1982年早春二月,组织大量人马,用时一年半,全部建设完工,400多个日日夜夜,陈毅都是在工地现场度过。
1983年5月4日正式推闸试水,当电机启动,500米高扬程的水泵,让河水哗哗的爬上了白玉垴村的高山,54分钟后流进山顶的大水池,那一刻,老书记脸上的欣慰早已盖过了各种艰辛,后来通过几年的组级管网和户级管网的建设,到1990年全村90%的农户都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治穷致富,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改变现状
陈毅同志在197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就致力于使白玉垴村富裕起来、白玉垴村人民群众生活好起来。虽然要富裕但首先要考虑的还是解决吃饭的问题,白玉垴村从1966年至1974年这十年吃国家供应粮36.8万斤。解决吃饭的问题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带领村民开荒、打垱造田,改良品种,精细管理。大干了三年,终于结束了吃国家供应粮的历史。1975年至1985年白玉垴破天荒地向国家上交了粮食100多万斤,仅1984年一年向国家交粮37万多斤,创造了十年的欠帐一年还的奇迹。
陈毅深知村民的肚子吃饱了,并不等于就富裕起来了。要真正使白玉垴富裕起来,还必须转变观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在当时正处于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确实要有非凡的胆量和勇气。1976年7月的一天,当陈毅在山上顶着烈日走到村头一座山坡上,发现这座山是迎西晒,避北风,下面河水蒸腾热气,结合曾在农科所学习过的知识,他认定村里特别适合种植柑桔。念头一出马上就安排人员把土壤送到科研单位检测,同时特意请来技术员对白玉垴气候进行考证,结果显示地势、土地及气候都非常适合种柑桔。陈毅同志立即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开山劈岭、挖窝种植柑桔。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起来可真难。许多干部党员群众都反对,有人说,粮食刚吃饱,又种什么柑子;还有人说祖辈是吃粮食长大的,吃什么柑子;还有人说要开这山,工程太大,得不偿失;有人虽然思想通了,但是又担心将来山上接了柑子谁会到这穷山僻壤来买,全村人都来吃柑子也吃不完,又不能喂猪,议论纷纷。在白玉垴种柑桔,阻力确实大,包括有些国家干部也强烈反对。但陈毅没有向眼前的困难屈服,组织召开了七次支委会,大讲发展的意义,最终得到了所有干部群众的认同。说干就干,当年8月5日动工开山,数千吨岩石,几丈深的荆棘,一是没有机械帮忙,二是无炸药爆破,全靠200多人的双手和几百把锄头,那年正遇天旱,土质坚硬,一万个一米见方的窝子挖下来,挖断了128把锄头。虽然山上在挖,但苦于没有资金购置树苗,陈毅又到县供销社争取了3000元的资金,从宜昌地区柑桔科研所买回一万株柑桔苗栽上了山,种下了白玉垴人的希望。
然而,做什么事情并非一帆风顺。那年冬天,几场罕见的大雪把白玉垴盖得严严实实,平地足有几尺厚的雪,山沟里也有半人深。天寒地冻,为了保苗越冬,陈毅带领村民用双手扒开积雪,保证了苗木的越冬成活。到1986年柑桔产量达到了26万多斤,收入10多万元。柑桔成了白玉垴的主要收入来源。柑桔种植成功,使白玉垴人思想得到大解放,商品经济意识得到了增强,陈毅因势利导,号召村民培育周期短见效快的梧桐树苗、柳树苗、桑树苗、柑桔苗等。通过十年的大发展,白玉垴群众收入逐年攀升,到1985、1986年全村的人均纯收入在全县位居第一、第二,让世人刮目相看。
一路艰辛,收获感动
陈毅说,我的付出,得到群众认可,我感动。1983年全村有350万株桑苗销售难,跑了十多个县,最终在恩施、来凤签订了250万株销售合同,还剩100万株未签合同。回村后很多人连夜找上他的家门,要求解决桑苗销售问题。陈毅立即组织召开支部会,形成了先群众卖后党员干部卖的出售桑苗原则,深受大家的拥护。最后农户的都挖完装车了,就剩下陈毅自己家种植的未挖未卖,最后一天劳力不够,眼看本次就不能出售了,机会也许就这样错过了,当村民得知陈毅一直在为村民忙前忙后,自己家里没有顾得上,一下自发来了50多人,要求帮忙挖苗装车,仅用半天全部挖完,顺利装上了最后一辆车运往了来凤县……
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放弃个人利益,感动老百姓。1985年全村有40多万株柑桔苗,湖南邵阳市客商到村购柑桔苗,一行在书记家住了三天,客商愿意出高价收购书记家的桔苗,条件是压低农户桔苗价格。陈毅说,农户的就跟自家的一样,根本就没有群分,农户的卖不到好价钱,我一根都不卖。最后与客商顺利达成协议,签订销售合同。 老百姓说,我们就是服陈书记,信任陈书记,有他带领着我们,我们安心。
群众工作事无巨细,收获大龄青年的感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白玉垴村有9个30多岁男青年找不到媳妇。书记看在眼里,真比当事人还着急,专门组织召开党员干部会,分析认为这些青年找不到对象的根本原因是家里贫穷,要改变现状采取两个措施,一是要求党员干部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家庭收入,力争一年有一个大变化;二是动员全村一些有组织活动能力的妇女,为这些大龄青年当红娘牵线搭桥。一年后,就有8个大龄青年都找到了如意的心上人,成了家,立了业……
荣誉榜
感怀的是一段历史,体会的是一种精神,让陈书记这种精神激励我们前行!
(责编:陈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