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拒谣堤坝”,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近日,网友在短视频上发布的一则关于西双版纳的汛情,引起当地不少民众关注,后经调查,该视频纯属编造,当事人也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网络信息真真假假、难以辨别,我们必须擦亮双眼,堵牢网络谣言滋生的“蚁穴”,还社会大众一片清朗纯净的网络空间。

谣言止于智者,首先要提升社会民众“识谣”能力,在防治谣言传播源头上下功夫。随着大众认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留给“一眼假”谣言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少。然而,最近广泛传播的网络谣言显示,造谣者有了“新技巧”,网络谣言披上了“新外套”。比如,浙江杭州“骑手下跪”事件,根据警方通报,当事外卖员是男性,有的谣言宣称当事人是“女大学生”,有的谣言甚至还煞有其事地描述“下跪骑手”在事发地跪了长达半小时……上述案例反映网络谣言已经放弃了“掐头去尾”的老办法,开始采用在真实发生的热点事件中增加虚假细节信息的“新手段”,迷惑性进一步增强。广大民众要进一步增强“识谣”能力,练就“火眼金睛”,面对“推陈出新”的造假手段、虚假信息,要有“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的心态,对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及煽动性强的信息理性对待,不轻信、不盲从、不转发、不评论,待真相尘埃落定时,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谣言止于智者,也要加强“辨谣”准确度和智能化水平,在阻断传播链条上抓落实。谣言天生就具有匿名特质和圈子特性,若不能对谣言准确识别,并在社交传播链条上及时处置,那么互联网的“放大器”功能就会使其造成爆炸式传播,往往会导致“小吐槽”升级为“大舆情”。比如,“上海环卫工人连添7碗饭惹怒老板”的短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事实真相是环卫工人与服务员就饭菜打包产生争执,老板在旁劝解。拍摄者加上“带节奏”的不实字幕,引发不良社会反响。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主流网络媒体应当防微杜渐,完善谣言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专业信息分析与预警能力。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准确识别谣言信息,并利用先发优势及时处置,阻断传播渠道,将谣言爆发式传播的苗头扑灭在萌芽阶段。

谣言止于治者,还要强化“防谣”宣传和治理力度,在谣言治理惩前毖后上求突破。近期,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就是为了重点打击整治网络不实信息,加强网络综合治理。例如,湖北黄冈网民杜某法律意识淡薄,为宣泄自己心中不满,在网络平台上编发“黄州自来水来自臭水塘”的虚假内容视频,引发社会恐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属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予以行政处罚。对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大众网络普法宣传教育,让群众了解网络谣言的危害、传谣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责任意识,规范网络信息传播行为。除此之外,要坚持违法必究,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恶意造谣、扰乱公众秩序、恶意攫取流量牟利等违法犯罪行为,切断违法犯罪利益链条,持续形成高压态势,与社会大众一道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助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网络空间是一个由所有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线上社区,生活在社区的每个居民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清朗网络生态的营造,与我们每个网民都息息相关。不论线上还是线下,我们都应强化“真相至上”的责任意识,摒弃“流量至上”的错误思维,网络冲浪时提高警惕,浏览消息时认真辨别,对于网络谣言和不实流言自觉抵制,守好自身防治谣言链条的第一环,共同筑牢“拒谣堤坝”,让网络谣言不攻自破。(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王家畈镇 孙贾梦)

(来源:三峡宜昌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