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宜都讯(融媒体记者 吴瀚 朱敏)从一条条泥泞的乡间土路到水泥路、柏油路,再到如今通畅整洁连到家门口的通村公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让一条条掩映在鲜花绿树中的农村公路,成为群众满意的致富路、幸福路。
记者朱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们靠肩挑背扛纯人力的方式进行生产生活,脚下走的是狭窄的石子路,路上行的是斑驳的木板车,如今,在我脚下的已是一条标准的农村四好公路,从行路难到户户通,这条路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条乡村公路提档升级背后的故事。
这条路名为聂石线,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提及当年的农村公路,当地的老辈人记忆犹新。
五眼泉镇一级主任科员刘良平介绍,五眼泉镇是1987年撤区建乡的,当时建乡之时,五眼泉只有两条通往外界的公路,一条就是聂石线,也就是从聂家河到石门的这条线路。当时修的这个路最宽不到3米,一般的都是2米5左右,保证一个二五的拖拉机能够正常通行。
一条简易农村路从无到有,在那个年代并不容易,没有挖掘机,没有碾路车,施工纯靠人力。
五眼泉镇道路建设退休干部刘汉成说,80年代末期这条线在改造的时候呢我们也是参与者,那个时候的工具主要是靠肩挑背驮,靠人抬,机械化的程度最高的时候就是靠拖拉机拖一点材料,拖点沙和水泥,夜晚加夜班打火把,灯笼火把,通过人力挑土啊,挑石头,把这个路就接通了,解决了我们人民群众的行路难。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聂石线于2000年进行了道路黑化和扩宽,并于2016年进行了二次黑化,达到了“四好农村路”的标准,为当地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
五眼泉镇石门村村民黄家寿说,那个时候走着去再走回来,农村的土话说那在要命,现在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我们到宜都去最多不超过40分钟就到陆城,一天可以跑几个来回。
无独有偶,与聂石线毗邻的另外一条“四好农村路”被当地群众称为“彩色公路”,这条路位于五眼泉镇弭水桥村,上接陆渔一级路,往下通往三峡九凤谷景区,于2014年11月动工兴建,2016年2月竣工通车。
五眼泉镇弭水桥村村委会主任李六益说,这条路修通以后给我们村的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到目前为止,我村的村民已经有了33家农家乐,这主要是依靠这个公路,而且我们连续从去年到今年,连续我们引进了三家采摘园,目前已经正在生产。
“村路硬化到地头,公共交通到村头,游客民宿到门头”,短短几年时间,这条通景公路经过改造提升,融景入路,既提升了通行质量,又延长了旅游线路,扩大了三峡九凤谷景区的可游览范围,游客容量也随之增加,这条“高颜值”的“特色产业路”成为当地村民实实在在的致富之路。
五眼泉镇弭水桥村村民谢家香说,在屋里开农家乐了以后,相对而言比以前在外面打工确实要强多了,不说多的,几万块钱还是好攒吧。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我市的农村公路从“行路难”到“村村通”,从“简易”到“四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全市乡村振兴顺利起步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3429公里,公路路网密度达2.527公里/平方公里居全省前列。今年,全市计划建设农村公路99.6公里,主要以打通村组之间的连接路、断头路及“边界村”接壤公路、“扶贫路”为基础,建设计划重点向山区乡镇、贫困村倾斜。
此外,为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村群众出行质量,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紧紧抓住“四好农村路”发展机遇,根据省、宜昌市“四好农村路”三年攻坚方案,我市将利用3年时间逐步对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进行提档升级。同时,还将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拟实施“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改造工程310.3公里,打造“畅、安、舒、美”的农村交通出行环境。
五眼泉镇弭水桥村村民黄汉民介绍,人民群众生活确实大有改观,像他们说的,我们现在基本上已经达到小康社会哒,屋修好了,路也搞好哒,这些都是托党的福。
(责编: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