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家乡过大年

云上宜都讯(通讯员 叶绍继)家乡有句俗话:大人望种田,小伢们望过年。乡下农家只有辛辛苦苦地把田种好,多收粮食,一家老小一年上头才不至于饿肚子,生活才有希望。小伢们喜欢过年,则是因为过年的那几天可以自由吃喝玩乐,还可趁机向大人提出一些平时不敢提的要求,也不会受到大人的喝斥。农家孩子平时没有什么好吃好玩的,到了过年,大人总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得到满足。总之,乡下种田人辛辛苦苦一年忙到头,到了过年,是要好好热闹热闹的。

大约从腊月二十左右,乡下人就开始忙年了,几时拆洗被套、几时“打堂尘”、几时做酒、几时炒泡子、几时打豆腐,大多有固定的日期。俗话说:七不炒,八不闹,是指在腊月二十七、八之前就要忙出个头绪,同时蕴含不吵不闹、和和睦睦过大年之意。炒泡子、做酒、打豆腐,大都安排在晚上,一忙就是三、四个小时。甜酒是过年期间来客吃茶用的,做酒是家庭主妇的专利,因为一时也不能吃,孩子们不去围观,也不需人帮助,由家庭主妇一人独自完成。泡子炒熟稍冷就可以吃,因而炒泡子时,小孩子们都围在旁边叽叽喳喳,等着吃泡子。乡下人的泡子主要有玉米泡、红薯泡、炸碗豆和土豆泡,过年炒泡子是为了应付新年来客中的小孩和自家孩子。“打堂尘”则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砍来新鲜竹枝,简单地扎成一把长扫帚,用它把屋里屋外、墙头角落的烟尘吊子、蜘蛛网打扫干净,来一个全面的大扫除,以图干干净净过新年。

忙完了这些,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天,家庭主妇会取下一块腊肉洗干净,炒上几碗,让一家人小聚打顿牙祭。腊月二十八打豆腐,豆腐可煎可炖,可炸可炒,既能做配料也能做主菜,是乡下人过年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忙到腊月三十,就是过大年。这天一早,家庭主妇取下腊猪头、香肠、猪肝、蹄子、几块好猪肉,放在一口大锅内用大火猛蒸,直到蒸熟蒸烂为止,有的还要拆去骨头,猪蹄、羊肉则用砂罐装着放在火塘里煨。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腊月三十不论怎样天晴,火坑里的火都是烧得旺旺的,日夜不熄,象征来年日子红红火火。这天最忙的还是家庭主妇,做饭弄菜,蒸炒烧煮,一直忙到下午,“十碗八扣”端上桌,一家人便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吃团年饭。

团年先请亡人,将一桌菜肴摆放齐整,再拿些饭碗,每碗添点饭端到桌上放好,每个饭碗上放一双筷子。当家人絮絮叨叨,一一念出已故长辈的称呼,说着“请您来团年”的客气话,并在桌下烧一些纸钱,洒少许酒。过两、三分钟后撤去碗筷,在每个座位下洒一点茶水,表示他们已经退席。待重新换来碗筷,一家人才正式团年。吃团年饭不可求急求快,忙了一年到头,这一年中的最后一餐饭,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边吃,一边回顾总结一年来的生产生活情况,筹划来年的生产生活安排,还讲些笑话故事,其乐融融。团年饭一吃两、三个小时是常事,乡下人笑话别人吃饭慢,会说“象吃团年饭的”,就是取团年饭不慌不忙、细嚼慢咽之意。

吃完团年饭,已是傍晚时分,这时家中长辈会忙着为亡人上坟,在已故长辈坟前点上一支蜡烛或油灯,然后一家人围着火坑“讲经谈古”,“守年”到半夜才歇息。天刚放亮或是将亮时,一家人又急忙起来,燃放鞭炮,把点燃的香烛从稻场一路向外插去,敬神“出行”,然后进屋按尊卑次序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晚辈一些压岁钱。一直到正月十五过了“巴儿年”,年才算过完。

如今的人们生活好了,对过年已不再象过去那样留恋。人们常说“现在的生活天天象过年”,对真正的过年却在逐渐淡化,因为平时并不缺吃少喝差钱用,不必等到年终来搞突击消费。过去有句俗话叫“有钱不买腊月货”,又说“做生意的望腊月”,意思是过年物资要及早备办,免得到了腊月等商家涨价。现在却不同了,等到临近过大年的那几天,各种过年物资反而大幅降价,因为商家为顾客备办的一些时令蔬菜,要抢在过大年之前销完,一挨到过完大年就无人问津。现在全国十多亿人一道共同的年夜饭,就是收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热闹是热闹,开心是开心,但却少了那种真正的年味。

(责编:党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