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构建基层治理体系观察
日前,宜都市陆城街道锦江社区开展睦邻宴活动,近百户居民端出拿手好菜与邻居们分享。三峡日报通讯员 阳冯保 摄
云上宜都讯 郡县治,天下安。初冬时节,记者走进长江、清江交汇处的宜都市,进小区,赴农村,访乡贤,深刻感受宜都市推进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所带来的深刻巨变,为“中国之治”的基层之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宜都经验”。
“三治融合”润两江。如今的宜都,法治思维渐入人心,道德风尚逐步形成,自治活力得到释放。为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百强县市”、全省“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唯一试点县市的一块块金字招牌不断增添新的色彩!
治理之痛的“宜都思考”
毁绿种菜、垃圾乱丢,小区环境脏乱差;居民停车难、小区盗窃事件频发,居民物业关系紧张;讲排场、搞攀比,“人情风”愈刮愈烈;封建迷信、邻里纠纷、赌博打牌、小偷小摸时有发生……
2016年初,杨超上任陆城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陆城作为宜都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街道版图面积58.9平方公里,辖9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10万人。
杨超介绍,这一年,多个小区先后发生了物业公司和居民的矛盾纠纷,甚至集体堵住小区大门,不仅给百姓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而且为了矛盾调处、秩序维护、信访接待,一年光支出盒饭费用就超过10万元。
无独有偶,在枝城镇龙王台村,村党总支书记康芹华告诉记者:去年,一村民违背村规民约过喜事放鞭,按照规定被罚款200元,结果收取的罚款因村委会没有执法权不能入账,只得将罚款退还给当事人,“你说尴不尴尬!”
5年前,五眼泉镇弭水桥村是一个穷村、乱村。这里垃圾遍地、路不通、水不净、电不稳,村集体负债13万元。满怀怨气的村民把“村民委员会”的牌子摘下扛到镇政府告状。
陆城街道尾笔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明确只准操办婚事、新生儿出生、丧事,并对办理程序进行了规范。而村民吴先华却反对:“我是从枝江搬过来的,人情人情,就是人之常情,我掏自己的腰包赶人情,凭什么要别人管?”
在宜都采访的日子里,宜都的镇村干部回忆当时的基层治理堪称新时期“天下第一难”。基层社会治理难在哪里?难在群众思想多元不“听话”,难在干部服务不到位,难在治理体系不健全……致使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敢问路在何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宜都市委书记罗联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变折射着国家治理理念的提升。破解治理之难,既是对干部治理水平的检阅,也是回应群众诉求的责任,更是社会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使命所在。
2015年底,宜都立足全国县域治理现代化样本区这一目标定位,首次提出“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在各区域各行业因地制宜,探索与行业区域相适应的治理模式,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2019年,宜都市抓住全省首个“双基强化、三治融合”试点机遇,选取陆城街道、枝城镇、聂家河镇、五眼泉镇、王家畈镇等5个乡镇(街道),先行开展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序的“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为宜都市基层治理寻求突破口,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供复制推广的样板。
党建引领的“宜都路径”
“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是“三治融合”的顶层设计。宜都利用全国农村网格化管理发源地的优势,走出了一条“支部建立在网格上,需求满足在网格内,素质提升在网格里,平安实现在网格中”的新路子。
站在宜都市网格监管中心大屏前,宜都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白华介绍说,宜都将全市划分为998个基本网格,统一制作1:2000村电子地图,实现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要素网格全覆盖。“998个网格覆盖全市155个村(社区),以网格为基础,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打通服务百姓的最后‘一米’。”
走进锦江社区厚德苑小区,悬挂在小区墙壁上的“家+”驿站Logo格外引人注目。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镇祝军告诉记者:厚德苑小区1316户,是业主和物业矛盾突出的小区之一。以“党支部+居民小组+网格员+志愿服务+驻格警务”五合一的“家+”驿站成立后,辖区300多名党员带头,小区绿树成荫,道路干净整洁,群众怨气消了,物业费用降了,治安环境好了。
记者在厚德苑小区“家+”驿站见到为居民忙前忙后的志愿服务队长杨兴燕,曾参与堵门维权的她指着墙上张贴的“楼栋党员七带头”的内容说:“业委会7名党员被小区居民称为‘邻里红色管家’,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呢!”
陆城街道的“精细管理、末梢治理”,只是宜都市“党建引领、网格治理”的一个缩影。
在枝城镇龙王台村党建文化长廊中,张贴着光荣榜和曝光栏,这是该村创新实施的《村规民约百分制管理》评议依据。龙王台村在宜都市率先推行村规民约百分制管理,村民加分扣分和村级集体经济分红连在一起,激励百姓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参与到自治中来,自评互议广泛监督,自觉维护乡风文明。“如今,村里矛盾纠纷少了,大家一门心思抓发展、搞产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村党总支书记康芹华说。
“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一线串珠”地把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在一起,各乡镇村(社区)涌现出一批特色品牌(如:磁铁支部、片区党委、联村党委、“家+”驿站、三社联动、五美四福文化,新乡贤、新乡邻、新乡约“三新”工程、警格对接等)和一批重点项目(如:网格支部、法治村主任、村规民约百分制管理、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市乡村三级道德法治讲堂、宜都“一家亲”社会治理平台等),将基层社会治理触角延伸至小区、网格和楼栋,以及农村的院子屋场,实现了群众需求在一线回应、矛盾问题在一线解决、公共服务在一线落地。
“三治融合”的“宜都效果”
初冬时节的五眼泉镇弭水桥村,农家乐里炊烟四起,九凤谷景区人潮涌动……好一幅山青、水美、人和的乡村秀丽画卷!
2014年,刘大卫放下年收入百万元的企业,回村挑起了村党总支书记重担。刘大卫带领村“两委”班子走访803户村民,耐心解释政策,收集村民“抱怨”,感化群众,凝聚民心……
“党润民、法润村、文润家”。短短5年时间,弭水桥村一举甩掉“扯皮村”的帽子,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党支部像一块磁铁把民心“铁粉”一样紧紧吸在一起,被誉为“磁铁支部”。
弭水桥村的巨变说明一个道理:坚持党建引领,是“三治融合”的政治灵魂,只有织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网络,使党的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衔接、良性互动,才能打牢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根基。
枝城镇按照“地域相邻、产业趋同、便于管理”的思路,组建4个片区党委,解决了线多面广等诸多基层治理难题。王家畈镇打破地域领域界限,推行强弱支部互联,成立7个联村党委,实现“抱团发展”,焕发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生机活力。
那天,63岁的村民杨某接受心理辅导后,心情舒坦地走出了聂家河镇肖家岗村的“馨语工作室”。聂家河镇党委副书记王家成介绍:“近年来,农民心理健康和精神疾患问题频发,关注农村人口的心理健康迫在眉睫。”目前,该镇已在邓家桥村等9个村、1个社区和2所学校设立了“馨语工作室”,以心理健康服务助力基层综合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宜都建立155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选齐配强155名法治村(社区)主任,形成社区一刻钟、农村半小时的“法律服务圈”,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
宜都全市155个村(社区)均制订了易学、好记、管用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它们不再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说在嘴上的“空洞”条款,俨然成了宜都自治管理中的“小宪法”。
在五眼泉镇鸡头山村家风家训陈列馆里,党总支书记、主任彭晓柏介绍,从宜都学者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中提炼出“勤、孝、净、诚、和”的“五美文化”,倡导“家谱传福、家训积福、家规惜福、家颜亮福”的“四福”新家风。这些“草根哲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次村里扩宽2.9公里道路,涉及3个组50多户,村民没要一分钱的补偿款。”
道德的滋养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在宜都,李玉洁、徐荣耀、李均等一批“中国好人”;刘金传、谢远新等一批“乡贤能人”,以崇德向善的魅力引领乡风文明,“守信、敬业、融合、励行”的城市精神已成为宜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三治”深度融合的宜都土地上,正绽放出县域治理现代化灿烂之花,一个奋进在新征程上的“善治”宜都正向人们阔步走来!
“三治融合”的两点启示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任务。宜都市近年来探索的“三治融合”正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创新实践,而且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大量存在。如果不创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方式、新途径,不仅事关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这是对各级组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的考验。
宜都“三治融合”实践,虽然时间不长,但已显现勃勃生机,也带给我们新启示:
党建是引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建引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政治优势,在社会治理中起决定性、根本性作用。尤其是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没有党组织作主心骨,“三治”将无从谈起,更难做到融合。宜都实践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党建引领作为“三治融合”的政治灵魂,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组织实施,都坚持以党建引领织密基层社会治理网络,使党的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衔接、良性互动,从而有效打牢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根基。
智治是支撑。智能化建设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极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和效率。在“三治融合”中,宜都利用网格化管理“宜昌模式”优势,走出了一条“支部建立在网格上,需求满足在网格内,素质提升在网格里,平安实现在网格中”的新路子。将全市划分为998个基本网格,覆盖全市155个村(社区),实现了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要素网格全覆盖,以网格为基础,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实现了“精细管理、末梢治理”。
基于党建的政治引领、智治的重要支撑,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序的“三治融合”治理功效便得以充分施展,具有宜都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日渐形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渐增强,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来源:三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