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夏天会走?专家:温度不是决定性影响因素

3月12日,钟南山在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这种冠状病毒,一般来说在温度比较高的夏天相对是不活跃的,可能慢慢会下去。”

钟南山进一步表示,如果各国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号召,进行国家层面的干预,“这样的话,我期待6月份有可能实现(结束)。”

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发出预警,“在未来的几天和几周内,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死亡人数和受影响国家将进一步攀升。”截至3月14日12时,中国以136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海外确诊人数达63119人。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暴发,气温是否能抑制新冠病毒成了各国专家和民众讨论的焦点。

冠状病毒普遍怕热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院士在接受央视《新闻1+1》采访时曾表示,病毒自身是否变异、隔离措施、天气变暖都是影响疫情发展的因素。

疫苗和特效药的产出周期漫长,大众期待疫情能随着高温天气来临逐步消退,让工作和生活尽快回归正轨。

这种期待有一定依据。2003年,SARS疫情在夏天来临之前得到有效控制。6月底,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不再是疫区。

世界卫生组织曾出版《SARS这场国际瘟疫是如何被阻止的》一书,复盘SARS疫情防治工作。WHO认为,控制并消灭SARS有三个因素:透明公开的病例通报、各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隔离措施以及天气回暖。

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同为人冠状病毒,在结构上都被脂质层包围。脂质层即是不耐热的脂肪层,当温度升高时,会被迅速分解。

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人冠状病毒对热较为敏感,随着温度升高,人冠状病毒的抵御力会下降。在4℃的维持液中,人冠状病毒能维持中等稳定,在零下60度的环境中,保存时间能达数年。

SARS病毒消失后,各国科研团队通过对照实验和历史数据分析等方法,进一步证实了SARS病毒活性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上海市气象局曾在期刊《流行病学与公共健康》发布一篇论文,阐述“非典”疫情期间,每日新增确诊数量与当日气象因素的关系。上海市气象局通过数据建模得出结论,SARS发病数量与发病前7天的环境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SARS病例出现的最佳环境温度在16℃至28℃之间。

2011年,香港玛丽皇后医院和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SARS冠状病毒在低温和低湿环境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在22°C到25°C的温度和40%到50%的相对湿度(即典型的空调环境)下,SARS病毒能在光滑表面上保持5天活性。而当温度达到38°C,相对湿度大于95%时,病毒会迅速失去活性。

同为冠状病毒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也有相似的特征。

美国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病毒实验室的一项研究中,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简称“MERS”病毒)被放在不同实验室环境下观察,结果显示MERS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在高温和潮湿环境下,病毒活性都会显著降低。

研究表明气温与确诊数相关

2月22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茂团队在医学论文预印本平台medRxiv网站发布了一篇论文,推测温度可能影响新冠病毒在人体外的生存时间和活力,从而进一步影响病毒的感染、传播和流行。

在这篇预印版论文中,王茂团队收集了在1月20日到2月4日期间,我国和海外26个国家,共429个城市和地区每日确诊人数与温度数据。在这些数据基础上,通过建模发现气温与新冠病毒传播存在相关性。

X轴为平均气温,Y轴为累计确诊病例总数

研究结果显示,在低温环境下,平均温度每上升1℃,日确诊人数增加0.83人。当平均气温上升到8.72℃时,日累计确诊人数达到峰值。随后,日确诊人数随着气温进一步上升而减少。

王茂团队在论文中推测,可能存在最适合新冠病毒传播的温度区间。他们统计到武汉近期平均气温在4.28℃到6.18℃之间,正好在确诊人数上升的温度区间内。因此,武汉气温适宜新冠病毒传播可能是疫情首先在当地暴发的因素之一。

作者还推测,随着北半球气温升高,日平均气温超出病毒传播的最佳温度区间后,疫情可能得到相应控制。同时,随着南半球进入冬季,需要警惕低温使得疫情进一步传播。

论文显示,王茂团队在建模时考虑到了输入性病例因素和潜伏期。

传染病流行需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从传播途径来看,新冠病毒、H1N1甲流、SARS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都可通过飞沫传播。而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带有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的时间会更长。

对于老人、小孩等易感人群来说,冬季干冷的空气会导致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和抵抗力降低。每年冬春开始的流感季,往往在夏天来临前结束,也侧面证实了温度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影响。

“温度不是决定性影响因素”

新冠病毒自去年12月发现以来不过数周,人们对这种全新病毒的认识仍有局限。

目前各方对于新冠病毒与温度关系的推测,一部分是基于对同为冠状病毒的SARS病毒、Mers病毒已有的了解,一部分是基于确诊病例与天气的数据。

新冠肺炎在3月11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大流行病”,这意味着它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其病毒特性是否会在大规模传播中变异,是个未知数。

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教授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温度对于新冠病毒消失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觉得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他解释道,病毒传播与否,取决于它是否能传到另一个个体。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它不像细菌可以在外界繁殖,“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这个病毒在体外存活的能力是非常差的,它必须进入人体内,利用人体细胞复制才能存活。”

病毒学家张林琦看来,SARS是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消失的,其中的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日照时间、不吃野生动物,以及隔离等防疫措施等。“新冠要走的话,应该也是一个综合的因素造成的。”

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炎热可能对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最终是防控和天气谁的作用更大,还不好说,需要进一步研究。

截至3月13日,处于夏季的南半球国家澳大利亚确诊了156例新冠肺炎。地处热带,常年高温多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分别确诊了200例和197例新冠肺炎。从这些国家的新冠疫情来看,高温天气似乎不足以让新冠病毒停止传播。

3月5日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会上,紧急卫生事件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

对气温的影响持谨慎态度,“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种病毒在不同温度下表现不同”,他呼吁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能采取积极行动,以防止新冠病毒进一步传播。”

美国疾控中心国家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主任南希·梅索尼尔也在一次公开电话会议中表示,现在尚无法断言确诊人数会随着天气变暖而减少,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指望仅仅靠天气回暖来消灭这种病毒。” 

参考资料:

《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人民出版社,2020

Mao Wang, Aili Jiang, Lijuan Gong, Lina Luo, Wenbin Guo, Chuyi Li, Jing Zheng, Chaoyong Li, Bixing Yang, Jietong Zeng, Youping Chen, Ke Zheng, Hongyan Li, Temperature significant change COVID-19 Transmission in 429 cities, 2020

Chan KH, Peiris JS, Lam SY, Poon LL, Yuen KY, Seto WH.,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n the Viability of the SARS Coronavirus, 2011

N van Doremalen1 , T Bushmaker1 , V J Munster, Stability of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2013

Tan J, Mu L, Huang J, Yu S, Chen B, Yin J., An initi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ARS outbreak and weather: with the view of the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and its variation, 2005

Transcript for CDC Telebriefing: CDC Update on Novel Coronavirus, CDC Newsroom,  Feb. 12,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