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唠叨”

母亲属鼠的,世间85个春秋一一走过,已顺利趟过“73.84”的坎儿。除了患有眼疾,身体尚健。这一生,她生育三男三女,含辛茹苦。勤劳、节俭、善良是她流淌在骨子里的基因,并以此为营养,喂养了我们儿女们的命运,让我们一一传承。

母亲性格平顺,温婉,遇事不争。但唯有一点,算是弱项吧:她爱唠叨。

孩提时,母亲端起饭碗的时候经常会来一句:“要是哪天能端上一碗光白米饭,我就闭眼睛”。话里头流露出的生活境况,总让人心酸。当时的生活是多么的清苦,她最基本的愿望,就是希望哪天能填饱肚子。

父亲生前在乡村兽医站工作,算是个体面人。如今抛下我们已独自“远行”20多年。在人民公社的年代里,家里的活路全部落在瘦弱的母亲身上。堆落扬掀、耕田擀糙、修边铲坎、打葽子、捆草头、浸谷种……她是样样都会,套用时下流行的话语,她就是标准的乡村“女汉子”,做出的农活连许多男人都自叹不如。

那时候,只要闲下来,母亲就经常把对生活的唠叨挂在嘴边,那时候我还年轻,总是嫌弃她喋喋不休的样子,像总有发泄不完的抱怨似的。现在回想,却心有戚戚,有母亲的唠叨回响在耳边,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何况,她唠叨的,还是生活的道路上,她自己凭着一个乡野农妇有限的智慧收集加工成的,用来教育下一代的“至理名言”。

孩提时,每当路过别人家果树下时,看到我们嘴馋的样儿,母亲就会来一句:“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个臭名背到老”,告诫我们不要随便偷摘别人的水果。若是听到说我们哪个偷拿了别人东西,那可不得了,少不了要挨打,一边打一边嘀咕:“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叫你偷,“不打不成人,黄荆条下出好人”。

兄弟姐妹多,“眼线”也就多了,所以没有一个敢胆大妄为。

母亲只读过三年的小学,有时候也拿起我们的书本念念有词:“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要我们好好读书。遇到作业难题的时候,她又会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虽然她也不会做题,但是她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做任何事要有韧劲,不要轻言放弃。成功从来都没有侥幸,有的只是水滴石穿、聚沙成塔的坚持。每当我们取得一点成绩沾沾自喜的时候,她说:“满罐子不荡浅罐子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在农村,无论是家庭内部好,邻里之间也好,总会有为鸡毛蒜皮的事情闹矛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辨是非。母亲就会说:“大路不平,旁人铲修”。公道自在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对谁错,旁人是看得清谁的问题大,谁的问题小。“百善孝为先”,母亲要是看到哪家子女不孝敬父母,她会告诉我们:“屋檐水滴旧窝”。上行下效,孩子都是看着父母的影子长大的,环境影响人,今天你不孝顺父母,未来你的孩子不一定会孝顺你。

农村体力活很累,有时候我们也叫苦不迭,她会说:“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其实母亲的茶饭做的一点都不好吃,家大口阔,填饱肚子已是极不容易,哪有闲功夫去研究食材可不可口,在特殊的年代里,清贫的生活,安置不了女人精致的舞台与空间,哪怕这个舞台仅仅就是厨房。要是吃到什么苦东西的时候,说好苦啊,她张口就来:“没有苦哪有甜来”。有时候累了一天母亲吩咐的事情不想动,她说:“力气是奴才,去了又回来”。想想也是,休息一晚又是满血复活,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唯有苦尽甘来的生活最有滋味。

我们各自参加工作以后,母亲的唠叨少了许多,“吃人嘴软,拿人手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人不做亏心事”、“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母亲还是会将这些和泥土一样朴实的道理念叨出来,时时敲打我们。她那些教我们清白做人,光明做事的“心经”如余音绕梁,时刻在耳边回响,也警示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洁身自好,好好做人。

哪有什么可以直接登顶的人生,只有根据反馈不断迭代的过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家训是一盏千年不灭的心灯,母亲极好的修养助她延年益寿,她的治家“法宝”会代代相传、启示后人!(五眼泉镇纪委、镇妇联供稿)

责编:刘娟

审核:党艳秋

投稿邮箱:yiduweb@126.com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