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字珍稀档案,至今能运转的老生产线,保存完好的古茶道、老码头、骡马栈等,系列新发现,让一度被淡忘的宜红古茶道变得清晰可触。
305卷档案,珍稀史料再现
鄂西自古产茶,宜红是湘鄂交界数县茶区的公共品牌,与祁红、滇红并列为中国三大红茶,但对其研究一直难以深入,其致命缺陷就是史料缺乏。
去年9月起,原宜昌市政协主席李亚隆和该市茶叶研究所几位专家到省市档案馆系统查阅史料,惊喜地搜集到有关红茶厂的档案305卷,并整理编辑出约百万字《红茶厂史料选》。因真实可信、具体丰富,《宜都红茶厂史料选》被认为是中国茶叶珍稀的档案史料,推动了业界对宜红的深入研究。“宜红茶区是万里茶道上单一品种范围最大的茶源区。”李亚隆称,光绪初年,红茶加工技术传到武陵山深处的鹤峰、五峰,带动周边大量生产毛红茶。1920年最盛期,仅核心区湖北五峰、鹤峰、长阳和湖南石门四地产量就达3.25万担。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宜都红茶厂成立,宜都成为统领湖北、湖南两省16个县的宜红茶收购、精制和出口中心。
宜红茶是地道外贸产品,因国外对红茶需求激增,部分商人在鄂湘交界处推动“白茶改红茶”“绿茶改红茶”的形成。清末,顶级的精制红茶,由英国、美国洋行收购,次等红茶由俄国洋行收购。
解放后,宜红茶因外贸而复兴。中国茶叶总公司中南区分公司资料称,“茶叶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关于茶叶一项,即为运苏作偿付交换机器的用途。”
至今,宜红茶的国际影响力远超国内。2017年,宜红被纳入欧盟与中国互换100个地理标志产品清单。
最险古茶道,一路跋山涉水
宜红茶区所产毛红茶绝大多数经五峰县渔洋关集中精制,再运往宜都,转运汉口,出口俄罗斯。
宜红古茶道最长约480公里,陆上运输,骡马力夫,水上运输,险滩难行。“一路跋山涉水,运输艰难程度罕见。”李亚隆举例说,早期靠骡马在崇山峻岭间运输,从鹤峰到渔洋关,往返一次13天,骡子就得换一次脚掌,而通常只需一年一换。
万里茶道研究专家、武汉大学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刘再起教授称,中俄万里茶道线路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点,除传统意义的线路外,宜红古茶道应被视为湘鄂西茶区连接中俄万里茶道的组成部分,是中俄万里茶道的有益补充。在这条线路上,对外茶贸易,特别是“宜红”一直活跃至解放后、中苏关系破裂时,拉长万里茶道的时间跨度,更具现实意义。
罕见的茶业活态工业遗产
宜都作为宜红古茶道重要节点,留下大量历史遗存。5月2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随与会专家一道实地探访,发现大部分遗存保存完好。
在大麻林古茶道,长约4公里的古道原貌特征清晰。清光绪年间修路碑记载众人“度地量工”之事,释读碑文,可知这里曾是鄂西南茶叶外运的重要通道之一。
宜红茶港(今宜都老城区)曾商铺林立,是鄂西重要的转运码头,桥河巷、水府庙巷、向家巷等地名至今沿用。明代青石板街道、明清至民国老字号留下的建筑、清末骡马店等遗存,是宜都作为当年宜红茶最大收购、加工、出口基地的物证。
在宜都红茶厂(今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11台上世纪50年代的设备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浓厚兴趣。这些茶叶生产线至今能正常运转,被认为是“我国罕见的茶业活态工业遗产。”
宜都市委宣传部部长、宜红文化保护传承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珊珊介绍,近年,宜都发现“鼎泰恒”“同裕茶行”等老商号,熊渡浆踏子坡、老码头、邓长生骡马栈、宜都红茶厂旧址等30处古茶道遗存点,完成《宜红古茶道宜都境内遗产点及其价值》等研究,为后期保护、传承和利用打下基础。部分遗迹已列入宜都市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