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商报】长江“黄金水道”助力绿色化工提质增效

宜都市国通枝装港口服务有限公司20吨浮吊正在进行装卸作业。三峡商报记者 方勇华 摄

春日长江,绿波涌流。在一艘艘货轮往来交织的繁忙图景里,长江“黄金水道”日益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动脉。

水运成本低廉、运能巨大。地处长江之畔的宜昌,化工园区和企业的产品经长江浩浩荡荡驶向沿线各个城市,为沿线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架起了一座水上桥梁。

近日,记者走进多个化工园区和企业,实地探访绿色化工高质量发展的“水运脉动”。

宜都:

多式联运助化工企业降本减碳

3月20日傍晚,一艘载有4300吨磷酸二铵的货轮从长江宜都段沙坨码头启航,驶往江苏南通港。这批化肥来自宜化集团湖北楚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将用于支持春耕农业生产。

楚星化工总经理助理何鹏飞介绍,当前正值化肥销售旺季,公司通过铁路、水运及江海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确保产品及时送达市场。

“铁路运输约占50%,水运占30%,同时我们还开辟了直达辽东湾的江海联运线路,运输效率显著提升。”何鹏飞说。

在沙坨码头,两台新投入使用的20吨级智能浮吊正高效作业。码头运营方——宜都市国通枝装港口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光春表示,新设备采用远程遥控操作,单次可抓取14吨货物,一艘5400吨级货轮仅需半天即可完成卸货。

“相比传统设备,新浮吊作业更安静、环保,且效率提升40%以上。”蔡光春介绍,目前码头年吞吐能力达600万吨,为宜都及松滋化工企业提供稳定物流支持。

宜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选址枝城,正是看中长江航运的便利条件。

“水运不仅降低企业约35%的物流成本,还能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同时减少碳排放。”该负责人透露,未来三年,宜都计划新增5个万吨级化工专用泊位,进一步提升多式联运能力,为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枝江:

“港口引擎”驱动“江海直达”

3月24日上午,枝江市姚家港危化品码头,一艘从江苏驶来的货船缓缓停靠。货船装载着4000吨纯苯,是三宁公司的主要生产原料。

随着输送泵启动,开始进料卸货作业。源源不断的纯苯通过园区飞架的管道,输送到储罐,然后再送到生产车间。

“流速每小时150吨,预计要一天半完成卸货。”正在现场安全检查的三宁化工仓储分公司经理彭兰海说,进料主要是纯苯、硫酸等原料,公司生产的甲醇也从危化品码头装船运往浙江、陕西等地。

“2024年,三宁危化品码头累计进出船次243次,进出货物量近70万吨。”彭兰海介绍,水运具备辐射面广、成本低、装载效率高等优势,有利于大宗化工原料及产品的运输,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随着去年8月三宁化工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顺利投产,对苯的需求量成倍增长。彭兰海说,今年危化品码头进出货物总量预计可突破80万吨。

姚家港沿江大道上,4座码头11个泊位一字排开。除了危化码头,还有普货趸船码头、综合码头、煤炭码头。2024年,三宁各码头货物吞吐量达600万吨,占公司货物进出总量的60%。

走进枝江姚家港煤炭专用码头,机声轰鸣,全封闭栈桥传送带正把煤源源不断地送进姚家港化工园区。

姚家港煤炭专用码头设计静态储煤量61万吨,年处理煤炭能力达600万吨,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全封闭管带运输”多式联运立体运输交通体系,既降低物流成本,又实现绿色发展,是我省最大的现代化煤炭集散“内陆港”之一。

春回大地,农时如金。在姚家港综合码头,三宁物流公司采用“散改集+江海直达”的新模式,将损耗率降低至1%以下。2月单周水运发运量突破4万吨,惠及沿江30余个现代农业示范区。

物流公司经理金勇表示,水运肥可直抵下游重点农业区,确保“肥随水走、粮因肥丰”。

针对前段时间南方持续阴雨的天气状况,三宁物流公司采用“一箱到底”的多式联运方案,确保化肥从工厂到田间全程“零淋湿、零板结”。今年以来,三宁码头已发运集装箱3000多个,累计发运量近10万吨。

三峡商报记者 付江山 方勇华 通讯员 毛晓娜

(来源:三峡商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