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工作纪实
职工工间操、韵律大赛颁奖仪式
2018年4月,德国克林贝格市市长访问团来宜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云上宜都讯(通讯员 张发智 朱灿义 卢秀娟)两江交汇之地永远不缺乏故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宜都在经济跨越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的同时,掀起了文化事业发展的一轮又一轮高潮:创作了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清江清 长江长》,在艺术盛宴中品味历史的醇香;将宜都宜红纳入“万里茶道”申遗,拾起古茶道上的百年乡愁……
宜都文艺作品《打银锁》获中国第十八届群星奖
“叫一声小银匠,铁锤叮当响,打一个月亮照山乡,打一把银锁心中藏……”5月16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全国群星奖颁奖晚会现场,将宜都民风民俗融入其中的《打银锁》喜摘群星奖殊荣。
以民间对歌形式为载体,汲取取民间银器制作技艺、少数民族婚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为创作元素,展示了新一代青年传承民间工艺,用勤劳双手改变山村面貌的故事,《打银锁》一经亮相便大获好评。点评会上,专家指出:“该作品内涵丰富,民族特色浓郁。”
只有拾起那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内涵才得以丰富;只有拢聚那些散落在时光长流中的民俗文化,民族特色才得以浓郁。在宜都,立足本土、根植群众的作品不止《打银锁》一件。
原创民族音乐剧《清江清 长江长》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
2014年,《宜都连枷舞》在湖北省首届群众广场舞展演中力压群雄,荣膺桂冠,成为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队,并登上了第五届中国农民春晚的舞台;2015年,宜都梆鼓《谜中情》入围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决赛,并参加在西安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同时入围全国文化艺术政府奖项;2017年,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清江清 长江长》获第二届宜昌艺术节文华综合大奖,2018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项目资助。此次获得国家资助的县级单位全国仅有两个,在宜都历史上属于首次……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近年来,宜都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狠抓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文化惠民保障长效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强市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宜都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三年行动计划》、《宜都市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为鼓励精品文艺创作提供了政策支撑。
文艺作品的使命永远不止歌颂美好,如何把“宏大”的政治主题演出来,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故事则是其另一大使命。
喜迎“党的十九大”群众合唱比赛
彭世荣在春和风尚节上表演楠管说唱《暖心婆婆邓宗连》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化活动周广场舞大赛
在当下,宜都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舞蹈《美丽中国走起来》《梦如花开》;反映宜都创城历程及市民美好生活的歌曲《最高荣誉》,舞蹈《爱上宜都》等;宣传党风廉政建设的小品《来得及》、表演唱《住建清风》等;推进七五普法、弘扬科学抵制邪教的楠管作品《陷阱》、《法老大》,小品《新家》等。围绕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小康、精准扶贫、文明创建等主题,宜都相继诞生了一批弘扬主旋律、反映当代生活的优秀作品。
“这部分是科普类书籍,放这里!”“好的,我来放!”8月19日,锦江社区开展“书籍分类 我爱阅读”的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分队迎来了几位小小志愿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社区图书室整理书籍,做好书籍分类。
“爸爸妈妈经常带我来看书,学到了好多新知识,我要好好整理分类。”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对这个“家门口”的社区图书室赞叹有加。而现在,这些不仅城里的社区有了图书室,农村里的农家书屋也在遍地开花。
在全省率先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启动“全民阅读一体化网络”公共图书馆集群建设……农民可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自行完成馆藏图书通借通还等业务,实现了“城乡同读一馆书”。
农家书屋的建设,只是宜都开展文体惠民的一个缩影。宜都通过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多举措,形成了服务均等、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市文化馆舞蹈教室、声乐、合唱教室、培训教室、展览厅、多功能厅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对外开放时间每周达到42小时以上,总活动量超过10万人次;市博物馆、杨守敬纪念馆接待观众共计17万余人次;市图书馆全年到馆读者17.32万人次,借阅图书15.96万册次,为全市各乡、镇农家书屋流转配送图书6.4万册次;市图书馆采取“图书馆集群+流动图书车+文明志愿者服务”的三合一服务模式,组织流动图书车全年累计送书下乡、参与群众文化活动62;市歌舞剧团完成送戏下乡文艺演出153场,开展“曲艺讲堂”及戏曲进校园42场,商业演出10余场;电影公司送公益电影下乡1771场,完成计划的120%,放映有效率达到99%以上,观众达到5.8万人次,在宜昌市内率先完成放映任务……
潘家湾土家族乡茶乡女儿会
第五届枝城桃花节
服务下沉,普惠至民。宜都拿出“真金白银”营造“全民文化”大氛围。自2016年起,每年举办有春节文艺晚会、端午文化旅游节、茶乡女儿会、桃花节、竹笋节、茶文化节、自行车比赛、登梁山比赛、广场舞比赛等节庆活动。少儿文艺评奖已连续举办37届,农民读书节到2018年已连续举办12届。依托广大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和文艺社团,利用周末和农闲时节开展排练演出,广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组织文艺专业人员开展送文化下乡,每年开展各类辅导培训10多场次,满足了不同领域群众的文化需求。
作为“三峡门城”的宜都历史悠久,从城背溪文化的发祥地,到清代诗人杨守敬故里,漫漫时光长河中积淀了太多丰富而又灿烂的文化遗产。如何将它们一一拾起,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诗意宜昌 迷润宜都”中国诗歌节在宜都青林寺举办
2017年9月,一场名为“诗意宜昌·谜润宜都”的诗歌盛会在青林寺村如期举行,60余位全国著名诗人齐聚于此,共寻“湖北谜语村”的奥秘。
被纳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青林寺谜语只是宜都这个“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其中一处风景,民间吹打乐、丹阳渔歌被相继纳入省级保护名录,宜都民间故事等7个项目纳入宜昌市级保护名录,储备了宜都梆鼓等11项宜都市级保护名录,一个个散布各处的文化瑰宝正熠熠闪光。
近年来,宜都市委、市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将文化遗产保护放到重要位置,不断探索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良好局面,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突破。
今年4月,宜都宜红茶厂作为我国茶叶界罕见的活态工业遗产成功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成为宜昌市唯一入选的工业遗产,也是本次湖北省唯一入选的工业遗产。该厂现存的红茶生产线,有11套设备为建厂时自行建造的,为国内建造最早、自动化程度最高且能继续生产的、唯一的一条完整木结构的茶叶生产线。
近年来,宜都市为推动宜都宜红品牌,开展包括“宜红古茶道”在内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开展对宜都红茶厂历史的研究,发现保存完好的古茶道近百公里,编纂出版了100万字的《宜都红茶厂史料选》。
此外,宜都市已建立谜语、吹打乐等非遗传习基地20个,省、宜昌市级非遗传承人29人;松木坪镇被命名为“湖北吹打乐之乡”;校本教材《青林寺谜语》出版发行,青林寺谜语进课堂被列入全省十佳非遗保护行动;高坝洲中心小学被列为宜昌市首批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潘家湾民俗博物馆获宜昌市民风民俗传习所称号……
充足的文化供给、多样的文化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潮水涌现,提供着滋养人们心田的精神养分,提升了宜都人的“精神幸福指数”。
在家门口观歌舞怡情、阅书画飘香,已成为宜都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文润宜都”的大美画卷正缓缓铺开。
(编辑:刘娟 审核:党艳秋)